福州大学地理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这是一门我一直感到困惑的科目,尽管许多人认为它相当基础,但我清楚需要投入时间来攻克。自从拿到考试范围后,我就为自己制定了规划,因为在主观题目上,大多数人都能答得还算可以,我认为唯一能区分高下的就是选择题。于是,我决定每天中午抽出时间研读政治。这算是提前努力的一种方式吧。九月至十月初,我系统地学习了一段时间,涵盖了整个知识框架和关键点,也仔细研究了考试大纲,即便内容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我也坚持反复阅读,因为一次浏览往往无法产生显著效果。到了十一月至十二月初,我专注于精做练习题并细致研读大纲。经过这两轮学习,期望能有所提升,即使记不住所有细节,至少要掌握每个主题的大致内容。这个阶段,我依然保持着每天两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但每次都超出,原因是自己对政治缺乏敏感度)。进入十二月中旬至下旬,大量背诵政治知识变得至关重要,有时会背到反胃,后来发现论坛上的同学们也有同感,这才稍感安慰。这是一个逐渐筛选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扎实前进,更需坚持不懈。
考研数学方面:
而另一方面,题型为主进行复习并不是我否认这种学习模式,我自己也会穿插用这种学习模式,也是因为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做啥都会的境地,但我所坚持的学习路线可能与你有所不同,一般会从掌握原理的知识层面后辅以题型总结进而达到对学习有所助益的效果,而单纯就题型而学习题型,我是不推崇更应该说是反对的,拿一个最近的真题例子说明,比如今年2018年数学一、三的中所出现的那道概率论试题中的出现了一道“离散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的题型,而就以往的复习全书中都是“离散+连续”(2016、17年)或者“连续+连续”或“最大值、最小值分布”,考完后我查阅过所有的题型类书籍,都没有一本书籍有过对此类题型做过说明,这不应该说成是又出现了什么新题型,因为就这道题目考察的本质还是我们所学过的复合随机变量问题,从知识原理层面它不属于超纲题,但就题型而言,它反而是一道“超纲题”,倘若一本题型类书籍仅仅依赖题型就想涵盖所有考察内容,不仅是在降低研究生入学的门槛,也是在侮辱命题老师的水平,但就近几年的真题而言就是最好的说明。说到这,我相信你该明白的问题也就明白的差不多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最擅长的部分,尽管如此,我还是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我认为无论是优势还是劣势,都应该平等对待,不能因为擅长就掉以轻心,反而对于薄弱环节更要加倍努力。由于考研不涉及听力,主要侧重阅读和写作,所以我采取了针对考试的复习策略。大约从四月起,我就开始做英语阅读的真实试题,从1993年开始,到八月,我已经完成了一遍。其间尝试了一些模拟题,但后来发现其实专注于真题就足够了。面对厚厚的词汇书,我总是感到力不从心,只能勉强记住一两个列表的单词。基于此,在完成了二十年的阅读真题后,参考了一些考研辅导老师的建议(考研真题中词汇重复率高),我决定全面回顾真题中出现的所有词汇。我利用有道词典的“单词本”功能,筛选并收集了大约700个陌生词汇,然后在这接下来的四个多月里经常查阅(类似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记忆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考试中非常有效,考场上几乎没有我不认识的单词。至于写作部分,我背诵了一个模板,这足以应对考试。根据最终得分来看,我的作文部分得到了相当不错的评价。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综合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学科。在复习时,你需对这三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扎实的理解。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如地球空间信息、地理系统模型等,是理解GIS的前提;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尤其是编程基础,如Python或Java,对理解和应用GIS软件至关重要;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据库管理和网络技术,会帮助你理解如何处理和传输地理数据。
掌握主流的GIS软件,如ArcGIS、QGIS等,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熟悉其基本操作,更要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和功能。凭实际操作,你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并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学习使用开源GIS软件也能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再者,数据分析和处理是地理信息科学的核心。你需熟练掌握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空间模式和时空演变规律。在复习阶段,多做案例分析,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实践,能有效提高分析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关键。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脱离实际应用,尝试参与一些科研项目或者数据分析比赛,将所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这样既能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又能积累实践经验。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循环模式。先理解概念,再记忆知识点,凭实践应用巩固理解。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遇到难题,积极寻求解答,无论是向老师教,还是与同学讨论,都能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