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这门学科,若能专注学习,短期内分数提升是完全可能的。当初我起步较迟,于是采取了浏览一章“风中劲草”搭配一章“1000题”选择的方式,但并不推荐这样的做法。如果时间允许,还是推荐深入阅读红宝书。完成第一轮后,就要深入理解每个主题的核心概念,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中国近现代史和思想道德修养。每个部分的复习策略各异,如近现代史需关注时间线,而马克思主义则重在理论基础,具体情况需要灵活应对。到了后期冲刺时,多做些模拟试题,如肖秀荣、任汝芬、蒋中挺等人的题目。通过大量练习,你可以感知到当年的考试重点,同时整理并巩固你的知识盲区,记笔记是个好习惯。大约在考前20天左右,许多人开始背诵肖四、20天等预测卷。但我建议不要将全部注意力集中于此,确保基础知识牢固的同时,仔细回顾各部分可能出现的考点,确保万无一失。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感觉英语还算过得去,扎实的基础让我颇为自信。初期阶段,我每天都会投入两小时来记忆考研词汇,同时也会做一些张剑的阅读练习。这样的状态持续到十一月,我才开始着手处理张剑的历年真题集,当然,每日的单词复习依旧雷打不动。每天一进图书馆,我就埋头苦背两个小时的单词,直到接近十点钟。我认为只要词汇过关,阅读理解自然不成问题,这样的时间投入是值得的。不过,早晨背单词不宜超过一小时,最好在九点之前完成。除了固定的单词学习时间,我得抓住零碎时段来学习,但这并不代表单词不重要,反而是需要更高效地规划时间,并且要坚持不懈地记忆,不仅要牢记词义,还要熟悉其各种用法和变形。
说实话,早起的一小时内我的精神状态并不佳,还未完全进入学习模式,这段时间用来背单词或作文挺合适的。进入十一月,我才全力专注于历年真题,但其实有点晚了,因为真题需要反复操练以挖掘其中的规律和解题思路。虽然之前尝试过一次,但到去年十一月几乎忘光了,重做了一遍效果还不错,阅读理解基本都能达到30分以上。每次做完后,我会逐句逐题仔细分析并翻译,这个过程耗时颇长。十二月,我开始背诵张剑精选的50篇热门作文,可惜实际动笔写作的机会太少,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作文能力提升有限。没有足够的实践,考场上的表现就会显得挣扎,现在回想起来,真应该每天坚持练一篇。作文这种技能确实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炉火纯青。到了后期,模拟题的练习也所剩无几,总的来说,真实的模拟训练还是太少了,未能找到临场的感觉。平时不付出汗水,战场上只会流更多的血!考研之路容不下任何侥幸心理。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是一门涵盖教育学理论、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考试。理论部分,你需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目标等基本概念,以及教育的社会、文化、个体影响。这部分的学习需阅读大量的经典文献,如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形成自有的教育理念。
教育史的学习则要求掌握国内外教育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事件。这不仅需记忆,更需理解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看到教育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你凭绘制时间线,对比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教育制度,来提高记忆效率。
再者,教育心理学是连接教育实践和个人心理的重要桥梁。你需了解学生的发展阶段、学习动机、教学策略等,这些都是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关键。推荐《教育心理学》(桑代克)和《认知发展》(皮亚杰),这些书籍能帮助你构建系统的心理学知识框架。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记忆-应用”是关键。先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凭笔记、思维导图等方式强化记忆,凭做题、模拟案例分析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复习至关重要,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规划复习计划。
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也是提升理解的有效途径。你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探讨,或者在论坛上寻找答案,这样不仅能深化理解,还能激发新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