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金融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从9月至10月,专注于深入讲解和首次完成1000题,这个阶段需要仔细研读,以便后续复习更为高效。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进入第二次学习阶段,结合“风中”和肖秀荣的1000题,特别推荐小草这本书,它的彩色设计很吸引人,清晰地提炼了大纲的关键点。我按照章节对比大纲,并将我认为重要的内容添加到小草书后,便不再依赖大纲。在做1000题的过程中,你会意识到有些题目即使重复错误也会在第三次时再次出错。进入12月,政治的学习强度逐渐增强,各类预测题资料纷纷问世,我主要以肖8和肖4为主,同时涉及蒋5、米3、任4和20题(只完成了大约一半),遇到就做,并记录经常出错或易混淆的题目,考试前一天再把这些知识点过一遍。
考研数学方面:
关于数学的复习,我复习全书看了好多遍,暑假的时候也刷了张宇的36讲,做了相应的笔记。数学这个东西参加过高考的同学都应该知道,没有一定的题量是不行的,教材只告诉了知识点,题型什么的很灵活,所以需要做大量的题目来练手。就拿我来说吧,复习全书的练习册我是做完了的,书上的例题也是做了很多遍,汤家风的1800题的基础部分我也做了好几遍,这本书倒是挺好的,对于基础比较弱的同学,可以通过做题来强化记忆,例题之间联系很大,答案也很详细。暑假的时候我又买了本张宇1000题,我想说的是有点难,暑假的时候张宇1000题应该做了2遍左右,做完这个基本上就到9月份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做历年真题了,最好买那种试卷版的真题,按照标准时间自己模拟一下,真题里面很多题目还是很基础的,有时候都感觉这题目自己能考满分,真题做了之后注意总结,你会发现常考的有哪些题目,有哪些常考知识点,还是有挺多借鉴意义的,做完几遍之后就可以准备做一点模拟题了,比如汤加风的8套卷,张宇的4,8套卷就有点难了,有点打击人,还做了合工大的八套卷,有人说曾经押到过题,可以试试。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也是个学渣,现在六级还没过,刚开始的时候,大三上就已经开始背单词了。一开始被的是绿皮书那个厚厚的,但是大三下以后就换了,单词方面主要用的朱伟的恋恋有词,我们自习室很多都是他的,那本书也不厚,一年下来我估计过了有十几遍吧。长难句和阅读都是跟着自己学的,一开始的时候使用了张剑97-06那本练手,效果还好,在那时候觉得特别重要的是那时候每天下午都会抽个时间来背,有可能会背不熟,但是尽量背,那个英语提升的效果我个人觉得还是很明显的。作文是自己在历年真题范文里面挑了几句我觉得很经典的话,然后组合成了自己的模板,在让老师给修改润色一下,形成了自己的模板,考试前的时候因为知道英语不好,所以先练了有一个月的英语书写,一方面争取分,另一方面能缓解紧张。考场上先打了草稿然后才在卷子上写,写的很规矩,所以英语分我觉得卷面应该多给了不少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宏观经济学,理解并掌握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如GDP的计算方式)、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以及经济增长理论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IS-LM模型、AD-AS模型和开放经济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也是考试中的常考点。你需理解这些模型背后的经济逻辑,并能灵活运用它们分析经济现象。通货膨胀、失业率和经济周期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也不能忽视。
微观经济学部分,需求和供给曲线的绘制及移动规律,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市场均衡及其变动,这些都是基本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效用理论、成本理论以及市场结构理论(包括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特别是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这些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可能会出现在论述题中。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结合实际是最好的方式。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这不仅能帮助你深化理解,也能提高答题时的实例分析能力。定期做题和模拟考试是必不可少的。凭大量的习题,你熟悉出题模式,掌握解题技巧,提升解题速度。
阅读经典教材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关注经济学顶级期刊的最新研究,拓宽视野,深入理解经济学的精髓。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也互相激发思考,共同进步。
复习过程中保持好的心态至关重要。面对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要有耐心去理解,有信心去克服困难。每一个难题的解决都是对知识的更深一层把握,每一次的努力都会在未来的考试中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