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网上大神多得是,大家可以自行寻找,另外请考北京地区学校的小伙伴做好准备,因为听说北京关于政治判卷很严。不过说一下我个人考政治的阿Q心态,有的时候很多老师压不准大题,比如今年的肖四就不太给力,我背得最熟的根本没考,不过不要伤心,因为除了能把所有知识点全部背下来的超级学霸,大家基本上背的都是肖四,所以别灰心,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和你一样的,你不会,他们基本也差不多。。。注意:①第一遍请把答案写在自备的本子上,不要在1000题上留任何答案或圈画。②第一轮刷题建议在八套卷出来前完成。③这里有个更好的方法。在第一遍错题记录的时候,如果是理解型题目错了,一定要记下来做好标记;如果是概念型题目,已经记住了就不用再标记了,减少第二轮的复习量。
考研数学方面:
而另一方面,题型为主进行复习并不是我否认这种学习模式,我自己也会穿插用这种学习模式,也是因为能力还没有达到能做啥都会的境地,但我所坚持的学习路线可能与你有所不同,一般会从掌握原理的知识层面后辅以题型总结进而达到对学习有所助益的效果,而单纯就题型而学习题型,我是不推崇更应该说是反对的,拿一个最近的真题例子说明,比如今年2018年数学一、三的中所出现的那道概率论试题中的出现了一道“离散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的题型,而就以往的复习全书中都是“离散+连续”(2016、17年)或者“连续+连续”或“最大值、最小值分布”,考完后我查阅过所有的题型类书籍,都没有一本书籍有过对此类题型做过说明,这不应该说成是又出现了什么新题型,因为就这道题目考察的本质还是我们所学过的复合随机变量问题,从知识原理层面它不属于超纲题,但就题型而言,它反而是一道“超纲题”,倘若一本题型类书籍仅仅依赖题型就想涵盖所有考察内容,不仅是在降低研究生入学的门槛,也是在侮辱命题老师的水平,但就近几年的真题而言就是最好的说明。说到这,我相信你该明白的问题也就明白的差不多了。
考研英语方面:
具体用书:张剑黄皮书一系列,包括张剑阅读150篇,张剑最后五套卷,老蒋80篇,老蒋作文,老蒋模拟卷,朱伟恋恋有词,各种作文小册子。单词最好先从高频的开始背,高频的背好了之后,最好再扫扫真题,真题中的生词绝对要全部都搞定!因为本人的英语成绩不太差,所以学英语在某方面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所以我建议将背单词成为你的习惯!这并不难,难的是要克服你的惰性。老师还出了一份考研翻译的单词表,这里面的单词与考研高频词汇有些不同,因为现在的翻译题出的很阴,很多是熟词僻意,这份单词表会有很大的用处,一定要搞定不能有生词。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主要研究的是固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理解基本概念是基础,比如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这些都是构建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石。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理解这些概念,不是简单地记忆公式。
掌握各种应力状态分析方法至关重要。例如,二向应力状态下的正应力圆和剪应力图,三向应力状态下的莫尔圆,以及平面应力和平面应变状态的分析。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工具,需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熟练运用。
再者,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是考试的重点。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断裂韧性等参数的理解和应用,需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真正理解其意义。要了解不同材料在受力条件下的行为,如塑性材料和脆性材料的区别。
失效理论和极限状态设计原则是材料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克定律、欧拉-伯努利梁方程、圣维南原理等,这些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频繁使用的理论。对这些问题,不仅要求能计算,还要能解释结果的物理含义。
实验部分不容忽视。实验帮助直观地理解和验证理论,比如拉伸、压缩、扭转试验的结果分析,都是考试中可能涉及的内容。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除了看书和做题,理解并应用才是核心。尝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如结构设计或工程案例分析,这不仅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回顾和总结,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