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企业管理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7月起着手准备政治,采用的是肖秀荣的全套教材。虽然普遍建议9月开始,但我并不完全同意。如果你具备出色的自律性和学习能力,确实可以在9月启动,但大多数人在面对政治理论的复杂性,特别是理科背景的同学,可能会感到困难。提前准备能够提升成功的可能性,并有助于减轻后期专业课程的压力。7月至9月期间,我研读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每学完一章就做相关题目。不过,由于暑期在家自学,效率不高,进度相对较慢。第一轮下来,我对政治框架有了大致理解,但具体内容记忆模糊。
到了10月,我入手了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这本书更精炼且内容浓缩。我立即开始深入阅读,反复读了大约三次,显著提升了我的知识水平。11月,我开始使用肖秀荣的《考点预测(背诵版)》,这是一本小册子,我首先仔细阅读,然后精选关键点进行背诵,多次查阅巩固。其中许多论述结合了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非常贴合实际。
12月,我尝试了各种模拟试题,包括肖秀荣的8套题和4套题,任汝芬的4套题,以及蒋中挺的5套题。我个人觉得任汝芬的4套题不太符合考研风格。我只完成了肖秀荣8套题和蒋中挺5套题的选择题,其中肖秀荣的4套题质量最佳。此外,对于时事政治的选择题,我觉得仅通过模拟试题中的内容就足够了,我额外购买了一本时政书籍,但实际上帮助不大。
备考的楼层有一二层是自习室,直至考试前一天,许多人还在教室外面拿着肖秀荣的4套题答案疯狂背诵,最后的成绩除了努力,也有些许运气成分。我一直没有把政治当作复习的重点,因为专业课占据了大量时间。通常在效率较低时做一些题目,我完成了任汝芬第二本书,考前又背了20天20题。进入考场后,感觉考官相当宽容。核对答案时发现客观题错误不少,所以主观题部分应该得益于老师的评分。总的来说,政治分数不是决定性的,关键是平衡投入与回报,总分才是关键。
考研数学方面:
我七月之前看课本,把那些原理定理给弄个清楚,想着打好基础,把全书做了一遍,实实在在的学了不少,基础打得比较好,做全书没有很虐,然后就做660,这本书真的挺好的,可以补充好多基础性的东西,但是我没有好好分析也没做完,希望筒子吸取教训。然后就做全书,全书做了有三遍吧,在这里我想说,筒子们一定要重视运算能力!!!因为到后来,基本上你都是会的,知道方法的,但是可能计算稍微复杂,平时一定要仔细算对,千万不要想哎呀考试认真点,根本不是这样!!!然后就做的真题,真题你可以多做几遍,感觉自己掌握差不多的就行。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准备最早的,因为每个专业都得考啊,4月就买来了朱伟的恋恋有词,因为自己特别讨厌记单词,过四六级都没记单词,所以就早早的开始了。每天做一篇阅读,翻译和写作,一直就坚持了下来。每天也没看多的,单词就一个单元,毕竟记单词是需要积累的,还是早点开始为好。除此之外,每天跟着做一道长难句的练习,还经常有作文句子的积累,每周写一篇作文老师会给批改,感觉帮助很大。对于完形填空,不需要练,随缘就行~
考研专业课方面:
管理学是一门涵盖广泛且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它涉及到组织行为、决策制定、战略规划等多个领域。在备考阶段,我将教材作为基础,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了深入理解。特别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等经典理论,这些都是考试的常考点,需有深入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分析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察应用理论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我会定期找一些企业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例如星巴克的市场定位策略、华为的企业文化构建等,这不仅帮助我巩固了理论知识,也提升了我对实际问题的敏感度和解决能力。
再者,管理学的考试往往也会涉及到一些定量分析,如决策树、线性规划等运筹学知识。这部分需一定的数学基础,我会凭做相关的习题来加强理解和运用。对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内容,虽然不一定会直接出现在试卷上,但它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也会进行适当的了解和学习。
复习的过程中,我非常注重整理笔记和思维导图。将复杂的内容梳理成清晰的框架,既有利于记忆,也有助于在考试中快速定位答案。模拟试题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凭不断的模拟测试,我熟悉考试的题型和时间分配,提升答题效率。
在学习管理学的过程中,我发现,除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有批判性的思考和创新的视角。我会积极参加一些学术讲座,阅读最新的管理学研究论文,保持对新思想和新趋势的敏锐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