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 简单说下自己复习的情况吧。9~10月看大纲解析,刷1000题。 政治我是九月份开始的,也就是大纲出来之后。这阶段主要就是看大纲和做1000题了,基本就看完一章写一章的题,前面可能慢些,到后面近代史和思修就很快了。因为我花在政治上的时间太少了,而且我是一看政治就会打瞌睡的,所以一直到10月底我才完成这些。有很多前辈说大纲和1000题要刷很多遍,但我效率太低了,都只草草过了一遍,你萌不要学我~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一门需要持续积淀且易消退的科目,这一点在词汇学习中尤为明显。因此,背单词应从考研筹备的第一天起,直至考试前夕的最后一晚。这不仅包含市面上各类单词书中超过5000个词汇,还涵盖了由此衍生的常用高频短语,以及你在研读历年真题时遇到的陌生词汇和短语,甚至是你在准备写作时积累的词汇表达。可以说,记忆单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第二个关键阶段是真题练习,特别是阅读理解部分。真题在英语备考中占据核心地位。当你大致掌握了单词,便可以开始进行真题阅读。建议先从早期的英语阅读真题入手,我习惯以每篇15分钟的速度独立完成,随后核对答案,查阅新词,逐字逐句在笔记本上翻译并对照答案修订(此过程也能提升翻译技巧)。接着,要找出每个问题的考点及设题陷阱。复习的过程虽艰难,但持之以恒将显著提升你的英语水平。我就是这样反复研究了真题大约三遍,到了实际考试时,感觉相当不错。
考研专业课方面:
中国语言文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这包括了对古汉语的理解、诗词的鉴赏以及古代文献的解读。我建议每天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阅读古代典籍,如《诗经》、《楚辞》等,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对古汉语的学习,要注重词汇积累,尤其是那些常见但意义多变的词。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结构也至关重要,这对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大有裨益。
文学理论与中外文学史则更偏重于理论和比较研究。文学理论部分,我主要关注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理论流派,理解它们的核心观点,并尝试运用到具体作品的分析中。中外文学史的学习,则需构建一个清晰的时间线,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例如,中国古代文学的唐宋八大家、元曲四大家,西方的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等重要阶段。在此基础上,我还对比分析了中西文学的发展脉络,寻找异同,这有助于拓宽视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笔记整理和历年真题练习非常有效。凭笔记,我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做真题则能我熟悉考试的风格和难度,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及时弥补。定期的模拟考试也是必要的,它帮助我在实际考试中保持冷静,合理分配时间。
学习这些科目并非一蹴就,是需持续的积累和反思。我常常会在读书时做批注,记录下自有的想法和疑问,查阅资料或与他人讨论,以此深化理解。我也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聆听专家学者的观点,这对我开阔思路,深化专业知识有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