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如果选择在北京应试,实际上政治复习无需投入过多时间,因为北京市的政治得分普遍不高,分数差异也不至于太大。我从暑期开始着手做肖秀荣的一千题,整个暑假我完成了两次练习,并对错误进行了梳理。到了十一月,新版本的一千题上市后,我又购买并再次做了两遍,同样重视了错题的整理工作。最具价值的资料可能是肖秀荣的最后四套模拟卷,我最终将大题部分全部背诵下来,结果在考试中全都命中了。当然,每年都会有反押题的情况出现,这是难以避免的。总的来说,政治复习关键在于后期的全力冲刺,但前期的基础准备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客观题的部分,并不会消耗太多时间。
考研英语方面:
在最后的半个月里,我依然保持稳定节奏,仔细研读并解析历年的阅读理解试题。对于完形填空、新题型和翻译等部分,我只完整地做过六套题目。我始终相信,只要阅读理解能深入理解,其他部分应对起来也应该不在话下。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是基础。这一部分主要探讨教育的本质、功能、目的以及教育制度等基本问题。需理解并掌握教育的社会属性和个人发展关系,以及不同教育理论家的观点。例如,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要关注我国的教育政策和发展动态,这些往往会成为论述题的切入点。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它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需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过程、情绪管理等,尤其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的教学设计中,是需思考的问题。
再者,中外教育史部分,需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形态和变革,如古代的私塾教育、近代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以及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推动。凭对历史的回顾,看到教育的发展脉络,理解教育变迁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精读教材和参考书是第一步,但仅靠这个是不够的。我会定期做笔记,整理知识框架,形成自有的理解。广泛阅读学术论文,关注教育热点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历年真题的练习必不可少,它能帮助熟悉考试形式,找出命题规律。找到一个或几个研友一起讨论,互相提问,提高学习效率,也能保持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