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生物与医药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十月份开始复习,买了《肖秀荣考研政治 命题人知识点精讲精练》(后简称精讲)这本书先于《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析》(后简称纲解)出版,大概五月就出了。我先看的纲解,边看边划,由于其中全是黑色字体且略小,感觉不够突出重点,所以看了一点马原后换成了精讲,边看边做书后真题模拟题以及《肖秀荣考研政治 命题人1000题》。每天大概花一个多小时,看了马原和近代史部分,完成了相应的1000题。然后十一月风中劲草的《冲刺背诵 核心考点》也出来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将知识点列表清晰,可谓浓缩了精华,很多同学拿此书来记忆,我是看两三节书,强记一下然后拿1000题练习,完成了毛概以及思修部分。大概11月中旬的时候开始做1000题第二遍,这时有些题目仍有记忆,有些题目就像是陌生的,但别担心,1000题是用来刷基础的,留个大致的印象即可。后来买了肖秀荣的《形势与政策》(大致是这个书名),讲当前形策与时事的,可以当小说来看,书后有相应习题,由于知识点太多,如果记忆不太可能,但从后来的考试来看,时事这部分的比重很大,许多考察基础的题目都以时事为引子。最后12月开始做任四、肖八、肖四,这大概是人手一本的,任四肖八我只做了选择,肖四不仅做选择,还背了选择和大题。说来也惭愧,我背书时间太短,最后几天粗略的背了一下《20天20题》,最后一天才开始背肖四,到考试的时候肖四也没背完,考试的时候看到原题只能悔不当初。如果有时间,任四和肖八的马原题也可以看一下思路,马原题我没有练习就上战场了,感谢老师手下留情,主观题给分比我想象中好。如果再来一次,我想流程大概是,先过一遍纲解,辅以1000题练习,然后看形策配着第二遍1000题,完成任四肖八的选择加看马原大题,最后背诵20天20题,和最为关键的肖四,建议大家无论如何也要把肖四的大题拿下,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腹有肖四答题才能应对自如。
考研数学方面:
复习数学,首先是教材,主要关注概念和实例,课本后面的习题可以略过,数量繁多且价值不大。从六月起,我会专注于复习全书,同时也购买了不少其他的数学参考资料。渐渐领悟到,数学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和质量,而非题海战术。复习全书需要仔细研读,线性代数部分则可结合李永乐的讲义来巩固。这些内容至少要重复两次,然后再扩展到更多的题目中。到了十月,我开始接触真题,选择了张宇的30年真题集,每天一套,持续一个月。不过建议你可以尝试每天解决两套,因为早期的试题相对容易些。十一月,我开始挑战模拟试卷,难度颇高,尤其是张宇的,遇到困难时别急,查阅答案并理解解题思路是关键,反思为何自己未能想到这样的解答方法。在做模拟卷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放弃考研的念头,但请记住要掌控自己的情绪,坚定信念,继续前行。十二月,我选择重做之前的错题,以保持解题的状态。
考研英语方面:
我本人比较喜欢英语,当然英语也比较好,做数学题的空隙每天拿出两个小时做英语阅读简直是享受(可能很少有人有这种感觉吧)。我就是铁打的每天两小时英语,一直坚持到了初试的前一天(考之前还做了两篇练练手)。我记单词没用过什么恋恋有词之类的,就是从98年真题开始做,每做一篇把每一个不熟悉的单词记在一个本上,重点就是每天有时间就看这个本。我觉得这样才能抓住考研词汇的重点,做的多了就知道哪些是高频词汇,哪些是容易混的了。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做过的文章默读,当做故事来读,通过情景记单词也是一种强化。到底英语就是单词量必须足,不然阅读做起来你绝对有想哭的感觉。然后就是语感的培养,好多人问过什么叫语感,这个我也说不出来,自己悟,大概是一个长难句你让我说出来具体意思可能很难,但是看过后用语感带出你能知道个大概的意思,反正是很朦胧,但你看题目,就能通过你理解的大概意思选对,很管用。我训练语感就是通过不断地读,不断地读,不断地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慢慢地对于很多人来说长难句需要一点点的抠,我就只需要扫过一两遍就能搞定。你做题的时候不需要搞得特别明白,做对才是王道,分析的时候才需要好好搞明白,一天基本就是四十分钟做两篇阅读,然后用一个半小时有时候两个小时去整理生词,全文翻译(一句句的翻,这个懒绝对偷不得,你偷了懒,最后全得自己受)。我做英语几乎是从五月份就开始卡点做阅读,一篇绝对不能超过18分钟,事实证明对我来说是完全适用的。因为我觉得真题本来就不多,你如果每一篇花半个小时来做来研究真的是浪费了练手的机会,我每天英语只花两个小时,如果你觉得对你来说太少可以多一个小时,但建议不要超过四个点,因为还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数学。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特定物理量或化学量,并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传输、处理和存储的电信号的装置。需深入理解其工作原理,比如如何转换能量,如何进行信号调理,以及它们对输入变化的响应特性等。
掌握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和应用领域。例如,热电偶用于温度测量,压阻式传感器用于压力检测,光电传感器则广泛应用于光强、颜色、距离等光学参数的测量。了解每种传感器的优缺点,能帮助选最适合特定应用场景的设备。
再者,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理论部分要扎实,如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线性度、灵敏度、漂移等)和动态特性(频率响应、时间常数等)的理解;实践上,凭实验去熟悉各类传感器的使用,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学习数据分析和信号处理技术,这对理解和解读传感器输出的数据至关重要。
在复习阶段,建议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做题是巩固知识的好方式,但更重要的是理解题目背后的科学原理,不是机械记忆解题步骤。对复杂的计算问题,尝试用图示法或者模型法来简化理解。
关注科技前沿也是提升学习兴趣和深度的有效途径。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新型传感器如光纤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等不断涌现,了解这些新技术不仅有助于拓宽视野,也可能成为考试中的热点内容。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我个人非常推荐的方法。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分享学习心得,碰撞出新的思考火花,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