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法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学习,主要依赖记忆。由于我在一战时自视文科背景,许多知识点在高中就已经学习过,所以我对此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反而成了我的弱点,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二战期间,我深思熟虑后,在考前半个多月狠下心来投入背诵和理解。总的来说,面对政治,我采取了最直接但或许也是最实用的死记硬背法,这可能是大多数考研者不得已而为之的有效策略。当记忆了一定量的政治内容后,我会每天配合做一些相关的选择题,以强化记忆。我选择了肖秀荣的1000题,第一次使用铅笔作答,完成后再擦除重复练习。第二次,我标记出错误的题目,并在大纲解析中标注相关部分,随后集中精力复习这些内容。第三次,我专注于那些曾经做错的题目,以深化印象,同时也节省了时间。我从九月底才开始政治复习,因为开始得太早可能会忘记之前记住的知识,而且也会浪费时间。接近考试时,除了做选择题,我还练习了主观题,这样可以保持在考场上的答题感觉。以前老师曾告诉我,考研政治要把所有空白处都填满,这也是一个经验之谈,至少阅卷老师不会觉得你没什么可说的。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考试难度较大,因此大多数人的成绩并不理想。备考时,许多人采用的是宇哥的《高数十八讲》和《线代九讲》,加上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我亲自研读了这两套资料,建议根据个人时间来规划学习进度。我发现按照辅导书籍系统复习非常有助于梳理知识脉络,每章内容一目了然,帮助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到了后期,通过强化课程中的综合题目解析,感觉收获颇丰。记笔记并反复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完成数学复习后,我会再次回顾笔记,甚至尝试默写出每个章节的知识架构,这使我对每一个数学考点都能了如指掌。一定要牢记,坚实的数学基础至关重要。
考研英语方面:
我可以说自己的英文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从三月份起,我开始专心复习英语,初期主要集中在背单词上。尽管在夏天没有系统复习,我还是鼓足勇气参加了六级考试以检验水平,但成绩与大二时期相差无几。起初我使用过一本黄皮书,然而后来反思,我认为这本书并不理想,因为它实际上浪费了珍贵的历年真题资源。在所有对我有所帮助的学习材料中,包括考研单词集、考研阅读核心词汇和历年真题,我觉得模拟题的价值远不及真题。我坚持每天早晨花大约一个小时学习,每隔一天的下午或晚上会完成三四篇阅读练习。对于做错的题目,我会做好标记,并在后续进行重做。如果晚上有闲暇,我会观看一些美国电视剧来提升语感。有些题目的解题思路我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没有必要过多重复,过一遍或两遍就足够了。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那些经常出错的题目,它们揭示了我的弱点,就像木桶理论所说,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整体的高度。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稳定性,因此我会反复练习错误的题目。对于翻译、完形填空和新题型等部分,每一处分数都不能轻易丢弃,因为每个部分都有一些基础且易得分的题目,一旦错过,想要在其他地方弥补就很困难。作文同样重要,这部分的时间安排相当灵活。关于英语学习,还有很多可以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考研专业课方面:
“专业基础”涵盖了法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领域,扎实的法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法学方面,你需深入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则和法规,尤其是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商法、民法和经济法。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需熟练掌握,包括供求理论、市场结构分析、经济增长模型等。
在复习过程中,我建议你把课本知识作为基础,凭阅读经典教材,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建立起系统的理论框架。要注重案例分析,因法经济学往往需将抽象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法律问题中,所以理解和运用案例能够提升实际解题能力。
对法学部分,除了熟悉法条,还要关注最新的司法解释和判例,这些往往反映了法律的实际运行情况。我习惯于凭阅读《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人民法院报》来获取最新的法律动态。尝试用经济学的视角去解读法律现象,比如分析法律规定背后的经济激励机制,会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法律。
对经济学部分,做大量的练习题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你熟练掌握计算和分析技巧。理解并掌握经济学模型,例如IS-LM模型、AD-AS模型等,能帮助你在复杂的问题中找到分析的切入点。
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至关重要。我会定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训练,比如探讨法律如何影响市场经济,或者分析经济政策如何塑造法律环境。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应试,也为未来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