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在政治科目的学习上并未花费太多精力,但成绩还算理想。我从九月新学期开始正式复习,结合精讲精练材料来完成1000题,每读完一章就做相应习题。此时不必急于背诵,因为短期记忆很快就会消退,只需大致了解知识点。我通常以每1-2天攻克一章的速度前进,有些简单章节快速浏览即可,而对于一些重要部分,则需深入记忆。肖老先生会指出哪些章节是关键,我会根据他的指导进行学习。1000题完成后,我转向阅读《风中劲草》,它的知识点梳理得非常清晰,后期我主要依赖这本书。八套题出版后,我做了选择题,并浏览了主观题部分。可以说,1000题专攻选择题,而最后四套题则是为了解决主观题。考试前夕,我专心背诵了最后四套题的主观题,因为它们能确保你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有话可说。因此,我对肖老先生的这套方法深信不疑。
考研数学方面:
恐怕没有比数学更耗费时间的科目了。我跟随李王的全程教材,从六月底起,每天投入大约四个小时,整个暑假用来第一遍复习。接着,一个月内完成了第二次复读。之后,我交替使用660题和全书进行练习,但660题的数量根据个人能力调整,尽可能多做。在做全书时,我会标记出不懂的题目,以便后续更有目标性的第三次刷题。对于真题,我选用宇哥的大全解析,保持大约每两天一套的节奏。最后的时间则用来做模拟题和复习错题集。数学的关键在于天天做题,不间断,特别是在后期阶段。曾经有人说过:“你做错题,并非因为马虎,而是你对该题掌握不足。”因此,别轻易把错误归咎于粗心!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复习的重点还是单词,但是不同的是后期看的单词都是之前做笔记记录的不认识的单词、或者熟词生义或者生词熟意,单词几本书过了很多遍了,我把不认识的单词都记在一个小本子上,每天就是反复看陌生的单词,除了单词就是做阅读和翻译,阅读就是做完,划词、长单句、翻译、笔记,不断的循环往复,开始做的是阅读真题后来就是阅读模拟题,一般都是两遍以上,再后来真题基本上在4、5遍,长单句能背诵最好,有的好句子我会摘抄下来,记录在笔记本上,留着作文用(这步骤说实话没有贯彻到位,否则最后也不至于慌张找作文模板)对于真题,很多人都刷了两三遍。英语基础不好的,多刷几遍真题还是有用的;基础还不错的,根据个人情况和时间分配,可以不用必须刷那么多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以及电化学五个部分。热力学主要理解熵、焓、自由能等概念,掌握其变化规律及应用;动力学则要深入理解反应速率、活化能等概念,以及Arrhenius方程的应用;统计力学帮助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现象,需对分子运动理论有深刻理解;量子力学是化学的基础,要熟练掌握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等基本概念;电化学涉及到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理解电极过程和电极电势是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清晰的概念框架。每一章的学习都要先理解基础概念,凭解决具体问题来深化理解。例如,对热力学,理解状态函数与途径无关的性质,再凭实际例子如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过程去应用这些概念。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需凭做题来巩固,因物理化学的题目往往需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
重视实验和理论的结合。虽然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但很多概念凭实验来直观理解。比如,凭测量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理解并计算出反应的活化能。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记忆,还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定期复习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我会每周抽出一天的时间,将这一周学习的内容重新梳理一遍,形成自有的笔记,这样既能及时查漏补缺,又能加深记忆。
积极参加讨论和小组学习。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难题,或者听取他们的理解和看法,往往能从不同的角度启发思考,拓宽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