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今年政治从10月开始准备,看了一遍风中劲草,做了一遍肖秀荣老师1000题,有同学和我说风中劲草很鸡肋,但我个人认为风中劲草的重点画的非常明晰,觉得非常的明确简单。政治前前后后我大概仔细的看了3遍大纲,最后快速浏览易出错知识点标记无数遍,自己的框架扫了几遍,大概十二月中旬出来四套卷才正式准备的大题。讲真,肖老师的四套题和他最后的点题资料,完全碾压其他一切资料!当时怕反押题把米鹏神马的都背了一遍,结果最后压中最多的还是肖秀荣= =连反押题都压中了,所以,业界良心值得推荐~ 至于市面上的其他资料嘛…嗯 = = 八套卷跟四套卷(考前半个月出吧)必不可少,往年真题可以拿来做一做选择(其实也没太大必要,因为知识点这两年变动挺大),其他的材料就没必要了…我当时后期做任汝芬四套卷选择被虐的惨惨的,出的有点太偏,感觉跟真题风格出入太大,假如觉得有精力就拿别的材料练练手吧,只做选择就好~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考试出现了不少新颖的题目类型,主要的难题部分设计得相当规范,然而初期的选择填空题显得尤为棘手,个人的准备明显不足。大约从四月起,我开始了独立学习高等数学的旅程,仓促地在暑假前完成了初步的自学过程,期间尝试了李永乐的全书,但发现几乎无法解答,只能勉强阅读,内心焦虑无比。暑假期间,我继续深入自学,深感难度不小。复习过程中,我认真记笔记,这一做法极大地帮助了我整理思绪和理解命题者的视角。对于数学,绝对不能光看不动手,实践远比观看重要,做三遍胜过看一百遍。直到十一、十二月我才把全书完整地做了三遍,真题也重复练习了两遍,第一轮是按照考试模式,每天早上限时完成一套,这样的训练收获颇丰。至于模拟题,我大概只做了三套左右。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考研的英语部分,我个人觉得相对容易,即使没通过大学英语六级也不必过于忧虑。在考场中,英语是我最得心应手的部分,比高中时期的感觉轻松多了。备考资料主要包括词汇书、历年真题和作文书籍。我选择了张剑的黄皮书全集,涵盖了所有英语一和英语二的题目。我推荐先从英语二开始练习,因为它比较简单,然后再逐渐挑战英语一,反复刷题并深入理解,遇到生词记得整理到笔记本上。至于英语阅读,我觉得没必要额外购买材料,我曾买了绿皮书,但因此耗费太多时间,影响了真题的训练进度。真题可以在稍后阶段开始,保持每两天一套或每天一套的节奏,而记单词则需尽早着手。现在就可以开始每日记忆单词,我使用的是红宝书,每天复习一个单元。应对英语考试,只要看到单词能大致识别就行,因为只有在写作时才需要拼写。王江涛的考研英语作文书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别完全依赖模板,要自己整理各种类型书信的框架,图表作文则准备一些开场、过渡和结尾句型,列出常见原因和建议,并熟记自己归纳的内容。这项工作不必太早开始,否则容易遗忘,通常自己的整理内容背起来更快,提前一个月或两周进行都可以。
考研专业课方面: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它涉及到数学、物理和电子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理解和掌握信号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如连续时间信号、离散时间信号、周期信号等。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深度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习。要熟练掌握傅立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和Z变换,这些都是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有力工具。
对系统部分,理解系统的定义、分类以及它们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例如,线性性、时不变性和因果性的概念,以及如何凭这些特性来分析和设计系统。稳定性的判断也是考试的重点,包括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和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等。
在学习过程中,理论学习和习题练习应相辅相成。理论学习深化理解,习题练习则能帮助巩固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建议使用经典的教材如奥本海默的《信号与系统》,这本书深入浅出,涵盖了大部分考试内容。做一些历年的试题和模拟题也十分必要,这样了解考试的风格和难度,也检测自有的学习进度。
我个人非常推荐用MATLAB或者Simulink进行仿真操作,这对理解和应用信号处理和系统分析的概念极其有帮助。实际操作不仅能提高动手能力,也能你从更直观的角度理解复杂的理论。
团队学习和个人思考同样重要。参加学习小组,讨论问题,共享资源,这会极大地丰富学习体验,也可能带来新的见解。独立思考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尝试自己解答疑惑,即使失败也是一种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