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是从《大纲解析》出来后开始的,总的复习过程和用的资料基本上大家都一样,不再赘述。今年的政治可谓是反押题倾向相当明显,特别是客观题,与以前的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从今年大家普遍成绩可以看出来。之前认为政治复习得还可以,事实证明自己的政治觉悟并不高。。。总之政治差点挂掉,还好运气不错。
考研英语方面:
到了10月,如果你已经完成了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新题型的训练,那么你可以着手分析各类题目的命题模式。通常这些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已有讲解,并非要求你独立思考,而是要你能按题型分类来做题,例如对于主题题,你可以挑选历年试题来检验这些规律。这种方法在实际考试中极其有效,一旦我能识别题型并定位到原文相关位置,我对正确答案就有很大把握。这次我的阅读理解与新题型共错了3道题,我认为这已充分体现了我的真实能力。考试后直觉告诉我可能错了4题左右。从10月初起,你需要开始关注作文部分,我当时是参照王江涛的《高分写作》,尝试背诵20篇大作文和20篇小作文,虽然没全记住,但还是建议大家尽可能多地背诵,这对提升肯定有益无害。不过要注意分配时间,毕竟10月需要兼顾所有科目的学习,还有政治和专业课的背诵内容,所以你要合理安排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科学史是研究科学理论、科学实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历史过程。这部分内容需具备广阔的知识面,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到现代的科技革命,每一个阶段的科学发展都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我建议凭阅读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如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以及科学家自传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影响因素。
科学哲学则是对科学知识的本质、科学方法的有效性、科学理论的验证等问题进行哲学探讨。它涉及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建构主义等多种理论流派。这部分的学习需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我通常会选取一些重要的科学哲学论文,如波普尔的“可证伪性理论”,并尝试自己去解读和辩论,以此提升批判思考的能力。
在实际复习过程中,我采用了主题式学习法。例如,我会挑选一个科学史事件或哲学问题作为主线,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既有助于记忆,又能深化理解。做笔记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手段,我习惯于整理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现知识框架。
我还会定期进行模拟试题的练习,以适应考试的形式和节奏。尤其是论述题,要训练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地表达观点。这不仅要求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好的写作技巧。
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科学史还是科学哲学,都不是孤立的知识,它们与生活、社会息息相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常常尝试将所学应用到现实情境中,这样的跨学科思考我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