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药物分析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方面,我是从9月底开始复习的,也不是很高。整个过程,我看的考研大纲那本书,配着肖秀荣1000题,后期的8套卷、4套卷和背诵自然不能少。哲学要看的比较细,哲学一定要理解,不理解就记忆困难;毛中特方面,要把大部分分清,把每个时期的时间,事件,著作,回忆都重点记;史纲我是快速的看了一遍,重要的是把时间线自己顺开,自己可以画时间轴写写事件之类的;思修我就不多说了。政治一定要每天关注实事,多看新闻,政治的时间性很强。
考研英语方面:
实习期间,我每天通勤将近两个小时,便利用这个时间通过手机应用复习了一遍单词。回家后,我又重新浏览了一遍,但这次只是看,不再刻意背诵。(重点:每年我只是用手机应用背一次单词,其余两次都是浏览和理解,不强制记忆,毕竟一次性记住那么多单词确实不易。)我认为,单词的意义并非如此繁复,它们往往因中西语言差异被赋予多种解释,但实际上并不需要全部记住。通过归纳和模糊处理,你会发现它们的核心含义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死记硬背并无太大帮助,关键在于阅读时能根据上下文推测其大致含义。我花费一个月的时间专注于小作文,改编各种类型的范文,使之符合我个人的语言风格和习惯,以便于理解和记忆。到了考试时,小作文对我来说轻而易举,因为这类实用型作文变化不大,只需替换些许词汇,基本分数就能拿到。
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我把它们结合起来练习,因为我正是从完形填空开始全面提高英语水平的。这两部分我仅做历年真题,从1986年至2013年,有时一周一套,后期时间紧迫时则一天一套。一位2013年取得82高分的朋友建议,当选项难以抉择时,可选择与文章主题相符的;同时,先看两个题目,读文后再解答,做完再继续看下一个题目。完成完形填空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很多正确答案可能是文章前文中出现的同义词、相应时态或反义词等。做这两类题目的时候,不应仅视为任务,还要学习其中展现的英美文化和习惯,以及为写作积累素材,包括词汇和句型。大作文我没有特别准备,倚仗原有的功底,这是我英语考试中的强项。我倾向于避免使用"I", "I think", "It"等,更喜欢将动词转化为名词,这样的表达通常更为流畅地道(这可能反映了我个人的偏好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望理解)。此外,这类用法在阅读和翻译中也常见,我在阅读时会留意并学习。还有一些常用表达会在历年阅读和完形填空中重复出现,记下它们十分有益。
考研专业课方面:
药学基础综合(一)通常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药学基础综合(二)则可能侧重于生物化学、药理学和药物分析等内容。无论你选哪个科目,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都至关重要。对无机化学,理解元素周期表、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反应机制是关键;有机化学则需掌握官能团的性质、反应规则和结构解析;物理化学主要涉及热力学、动力学和量子化学,理解并运用基本定律是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的策略。例如,对无机化学,理解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各类化合物的特性;对有机化学,理解反应机理,再凭做题巩固官能团的转化规则;物理化学中,理解概念背后的数学原理,用实例去加深印象。
对药学基础综合(二),生物化学的学习需理解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以及代谢途径;药理学要把握药物的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和耐受性等;药物分析学则需熟悉各种分析方法如色谱法、光谱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些科目都需结合实验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我习惯先系统地看书,做笔记,做习题,凭错题反思知识点的遗漏。定期回顾,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对难以理解的部分,我会找老师或者同学讨论,甚至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直到彻底弄懂为止。
在复习后期,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的训练尤为重要。它们帮助你适应考试节奏,检测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强化。保持好的心态,自有的努力,也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