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软件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主观题目,记忆内容大致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教科书中的关键概念,在之前的复习阶段你应该已经识别出哪些是主观题目的重点;另一类则是知名教师编写的考前模拟试题,我个人推荐的是任汝芬的《序列之四:最后四套题》以及肖秀荣的《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卷》。在10月和11月期间,许多考研辅导机构会推出模拟试卷,通常称为8套卷或10套卷等,你可以做其中的选择题,但主观题并不必完成,因为它们往往重复前几年的老题目。这两本资料大约在12月中旬发布,虽然看似时间紧迫,但它们包含的当年时事政治内容极为重要,与基础知识复习同等关键。如果你的时间允许,预先独立完成这些模拟题再进行背诵,效果将更为显著。我只完成了部分练习,之后由于时间紧张便直接进入背诵环节。有传言称肖秀荣的预测更准确,可能是因为任汝芬的试卷出版较早,考研命题组有可能为了避免重复而避开,而肖秀荣的试卷则在命题工作完成后出版,与真实考试题目相符的概率较高。我没有追溯前几年的模拟卷情况,但从2014年的数据来看,肖秀荣的4套卷确实更倾向于押中题目。仅供参考。
考研数学方面:
在二战期间,我对自身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主要体会如下:首先,我过度沉迷于刷题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当初面对模拟题和真题,我只是匆匆完成并简单核对答案,偶尔错题也只是草率扫过便继续下一套,表面上看似勤奋,实则根基不稳,犹如建在沙上的城堡,经不起真正的考验。其次,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我并未充分认识到。在二战复习中,我发现自己的许多概念理解并不清晰,稍有复杂的设定,我就容易陷入误区。最后,我设定了过高的期望值,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数学一门科目上,这使得我在数学上的压力巨大,投入过多的时间。一旦考试出现意外,心态立刻崩溃,结果满盘皆输。因此,切记不可孤注一掷,将所有重量级放在某一门课程上。
考研英语方面: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是解题的关键,而我当时因为紧张导致阅读难以集中注意力。尽管如此,我的语感尚存,可能会在完形填空中犯一些错误,但由于其分值较低,总体得分还算理想。对于英语复习,我的策略是背诵词汇、练习真题以及撰写作文。初期阶段,我会坚持不懈地记忆单词,每天在图书馆借阅的单词书中学习几页,并利用扇贝单词APP的空余时间进行巩固。词汇的记忆需要不断重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大约从六月起,可以开始接触真题,通过反复练习来发现问题并进行总结。我选择了张剑的英语黄皮书,其中的阅读理解80篇和150篇也购买了,尽管最终未能全部完成,但保持做题的感觉直至考试是非常必要的。最后两个月,我开始专注于作文,将其分解为9个部分,逐一按照模板填充,最终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算法,你需深入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据结构,如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这是构建高效算法的基础。必须熟练运用排序和查找算法,比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二分查找等,并了解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这些基础知识将帮助你解决大多数编程题目。
程序设计部分则更注重实践能力。C++、Java或Python等至少一种编程语言的精通是必不可少的。你需凭编写代码来解决问题,理解并应用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熟悉异常处理、文件操作、网络编程等相关知识。我建议多做项目,凭实际操作去提升自有的编程技能。
在复习过程中,刷题是非常有效的方式。LeetCode、HackerRank等在线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编程题目,你不断磨炼自有的编程能力和算法思维。参考书籍如《算法导论》、《编程珠玑》等,能帮助你深入理解算法背后的原理。
团队合作和讨论同样重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学习,相互解惑,提高学习效率,也激发创新思维。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难题,这种互动式的交流我受益匪浅。
保持好的心态是关键。面对复杂的算法和无尽的代码,可能会感到压力,但,每一次挫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只要坚持不懈,你一定能克服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