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前期肖秀荣老师的《精讲精练》(第二年用的《大纲》)、《1000题》《命题人讲真题》,徐之明的《逻辑图解》,中期徐涛的《冲刺背诵笔记》背选择题考点,蒋中挺的小册子《客观题应试宝典》用来背易混知识,后期背大题、大量刷题,用的肖秀荣《形势与政策》《八套卷》《四套卷》,徐涛《八套卷》,蒋中挺《五套题》,阮晔《四套卷》,背大题还可以用徐涛的《考研政治必背20题》,总结得很清晰,今年全中。政治主要分三个阶段:刷1000题熟悉基础知识应对选择、背笔记记住所有基础知识应对选择、背大题应对主观题。关于选择题。政治不好的可以8月开始刷1000题,像我高中学理科的对政治一头雾水,尤其马哲政经死了大量脑细胞,如果你是这种情况就不要等《大纲》出来再开始了,用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开始刷吧,看一章做一章的《1000题》,可以今天看一章,明天做那一章的题,这样能知道自己看书效果,同时加深记忆,开始的时候肯定会错很多的。马哲部分比较难,题也较多,可以一天一章,毛中特和近代史可以一天两章(但毛中特第八章那种题量巨大的可能还得两天才能做完),到思修可以三章一天。政治知识很杂,逻辑图能帮助记忆和理解。刷完一遍后可以开始做真题选择题感受下出题人的套路,题目怎么考等等。同时开始刷《1000题》第二遍,这个时候速度可以快一些。到十月中冲刺笔记出来后买来背,每天背一两章,我第一年用的是特别有名的《风中劲草》,知识点的确很全,但我感觉排版太花了,眼花缭乱,就有点不想看,二战用的徐涛的《冲刺笔记》,感觉特别好,总结了很多易混知识点,排版简洁,内容也更精简一点,背起来更容易。背一遍之后可以再刷一遍《1000题》,这个时候错的应该会少很多,而且不用翻书了。三刷1000题和背第二遍《冲刺笔记》同时进行,这样基础就很好了,后面刷模拟题会轻松很多。如果没有时间可以放弃三刷,我连二刷1000题都没有做到,所以后面刷模拟题会很很多错题,知识点不清晰,花费了大量时间整理错题。我的时间真的太少,所以一定要早作准备,这样不留遗憾。虽然没有三刷但我很认真地背了《冲刺笔记》,总结了很多易混知识点,政治有很多易混需要对比记忆的知识,反复看,确保不会再错。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定义的理解,扩展的思维,扎实的计算,这三样都不能缺少,缺少一样就不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速解题。幸运的是身为理科生,这方面还是具有优势的,相信网上已经有很多有关《李永乐全书》的介绍和推荐了,我用的也基本是他的书,不过不同的是,我有自己专门的小册子,包含相似的知识点,容易错误的地方,平日里对一些相关知识的感悟等等。建议有时间的人这么去做,如果时间不够就没必要了——《全书》拿下4遍保证无压力。数学每天一套卷子!先做张宇的真题大全解,预计用时29天,做完第一遍后,做第二遍预计用时20天左右,然后张宇的预测8套卷,用时8天接下来,真题第三遍!不要做张宇的了,做李永乐的那本真题详解,只做06年到20年的,前面的年份不用做了。预计11天,之后张宇最后4套卷。之后合工大5套卷.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水平中等偏上,与政治科目相当稳定。尽管我在听力和口语方面表现欠佳,六级考试勉强过关,但我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一定优势,可能是因为我偶尔会浏览英文网站或阅读英文新闻。据我所知,考研英语的挑战不仅限于词汇和语法,还包括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时,即便理解了文章和问题,仍可能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首要任务当然是积累词汇。我选择的是俞敏洪编写的无序绿皮单词书。实际上,任何单词书都可以,关键是持续记忆,不能懈怠。到了复习后期,主要依赖真题来学习单词,前期则以单词书为主。无需赘言,英语真题至关重要。我使用的是历年真题深度解析。同时,我参考张剑的真题黄皮书,以便对比和借鉴。我一开始就尝试做真题,从难度最高的2010年开始(成绩并不理想)。这么做是为了表明近年来的试题相对较易,但我们应做好应对最难题目的准备。起初,我在阅读部分犯了不少错误,大约错了七八个,后来我发现我倾向于凭自己的逻辑解题,而非依据文章寻找答案。考研英语的答案必须直接来源于文章,不能主观猜测。经过努力,我在后期将错误控制在五个以内(这是初次做的错误率,之后真题主要用于自我评估)。对于长难句,我认为真正的挑战在于翻译题,而在阅读部分,只需大致理解句意即可,因此掌握基本语法足以应对考研英语阅读中的长难句。从第二次做真题开始,更重要的是分析,识别陌生词汇,注意常见短语搭配,反思自己为何反复陷入命题陷阱…这些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察觉。至于具体做了多少遍,我没有计数,只是不断地重复训练。到最后,我一看见首句就能大致猜出文章主题和题目。作文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我从九月底开始关注王的作文并进行背诵。我主要背诵了真题的作文,大概有十多年的真题,没有额外背诵押题作文,因为我实在来不及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构造地质学是一门深入研究地壳构造变形和动力过程的学科,它不仅需理解地质时间尺度上的地壳演化,还需掌握实地观察和分析地质现象的技术。我认为的核心内容和学习策略:
基础理论的掌握至关重要。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机制、地质年代和地层系统等基础知识,这些都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建议凭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结合教师讲解,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地质图的解读和绘制能力。这需理解和应用地质剖面、地形图、遥感图像等,理解地质构造特征和地貌形态的关系。多做练习,尝试自己绘制地质图,有效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再者,实践操作不可忽视。构造地质学强调实地考察,比如观察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理解其形成过程和力学性质。有机会的话,参与野外实习,亲身体验地质现场,会大大加深理解。
,案例分析也是重点。凭对典型地质灾害、矿产分布等地质事件的分析,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参考一些经典的地质案例,如地震、滑坡、地裂缝等。
模型构建和思考。构造地质学涉及到复杂的地壳动力过程,建立物理或数学模型有助于理解这些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不同的地质观点保持开放态度,也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