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结构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复习政治前要先看看往年的真题(我是后来才看的,现在想来还是复习前看比较好),然后就是看大纲和任汝芬的序列一,边看边做序列二。后来觉得看序列一不是很好,就只看大纲了。我认为没必要看序列一,但序列二的题要做,主要是做里面的选择题,分析题我都没怎么看,做选择题是为了知道哪些可以作为考点,这样再看大纲的时候更有主次。大纲我反反复复一直在看,看了几遍我也不记得了,就是每次觉得哪里不清楚就翻开看看。我从九月一号开始复习政治。我把红宝书(即大纲解析)这本书当小说似得,津津有味很仔细的看了两遍多,每一遍配合做肖秀荣的《1000题》,十月份风中劲草出来后,我放下了红宝书,因为实在太啰嗦了,考试嘛,还是要抓重点。每次做1000题都要在答案附近把自己上一次做错的选项写上去,下一次看的时候可以加深印象,错误率会大大降低。我的1000题扎扎实实地这样做了三遍。
考研数学方面:
这一门我是分三轮复习的,第一轮是上面说的课本,当时边看课本边做课本习题,我第一轮是从五月份劳动节上来开始正式准备考研的,到七月份中旬课本加上习题一轮结束了。中间因为感觉自己看书还是蛮吃力的,之后开始准备复习全书,因为第一遍看课本看得仔细,看起全书不是很吃力,但是容易错,记得做第二章全书习题时,就没有对几个。跟老师交流了很久,老师一直安慰我说是刚开始做大家都一样qwq,后来就慢慢好多了。全书我是一章一章扎扎实实准备的,每一个题目都要自己算,会做不行还要能做对,当时进度不快,计划是45天在九月份之前一遍过完,后来推迟了一周。在这里,我提醒大家,全书的难度略高于真题,但是真的出的很好,要想数学考出一个好成绩,全书至少得看两遍。九月份全书一遍完了之后,开始第二遍,一直到十月份中旬,这期间顺带做完了660题,660题出的题目注重概念,易错,难度不小,做完了并消化了它有利于后期冲刺。从十月份中旬之后20天,每两天一套真题,在十一月份上旬就把真题基本做完了(留下了近两年的,用于最后模拟),此后划了一周时间总结消化错题。从十一月份下旬开始做模拟题,当时模拟题难度大于真题,备受打击,不过接连几套下来也就慢慢适应了。模拟题完了之后就开始回归全书做真题,建立框架了,之后就是最后模拟两套真题考试了。上面说的时间轴我建议大家理一理,参照自己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我第一轮第二轮每天大概一上午数学,后期三个小时,到了十一月份下旬,差不多就只有两个小时一点,主要是被政治占用了不少时间。总结一下,课本一遍,全书三遍,真题两遍,模拟题一遍,每一遍之后都要拿出时间来消化分析弱点。
考研英语方面:
自大学二年级起,我就投身于英语学习,主要方法是研习词汇和真题。记忆词汇需要巧妙的方法,若一本书难以适应,不妨尝试其他书籍;往往在反复的记忆中,刚背过的词转眼就忘,甚至学到第五个时,第一个单词已模糊不清。这种情况常使许多同学感到挫败,选择放弃,这完全可以理解,毕竟我们的大脑并非电脑,无法瞬间存储所有信息。然而,作为过来人,我要告诉你们,不必过于忧虑能否牢记,每天专心记忆3到5个单元,持之以恒,自然能铭记于心。未经此过程的人或许对此难以置信。当然,不能忽视记忆的效果,当下记不住,日后更难回想起。因此,有些人因收效甚微而逐渐失去信心,渐渐对英语产生恐惧。词汇不熟悉导致阅读速度缓慢,阅读慢又影响技巧运用,最终结果可能是偶然答对多题而短暂欣喜,或频繁出错后懊悔未背单词。这样的恶性循环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在考场上,阅读仍只能靠运气。那么,如何应对呢?首先,面对单词。初期阶段,每日攻克10个单元,无需强求记住,只需大致了解其形态,让每个单词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一周结束后,务必克服对单词的恐惧感,要时刻提醒自己已整体浏览过一遍,每个单词都有所接触,无须害怕。接着进入正式的词汇记忆阶段,每天大声朗读3-5个单元,尽全力去记忆。即使暂时记不住也不要焦虑,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它们已悄然印在脑海里,相信我的话。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关键。材料力学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如应力、应变、强度、刚度等。这些概念构成了分析问题的基础,对它们的理解必须深入且准确。例如,应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内力,应变则是物体在受力后的几何形状变化程度。要清楚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凭实验测定。
掌握基本定律和公式。胡克定律、欧拉-伯努利梁方程、圣维南原理等都是材料力学的核心理论,需熟记并能灵活运用。特别是对复杂问题,这些公式的应用帮助简化计算,快速找到解题路径。
再者,重视实例分析。材料力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需凭实际案例来加深理解。比如,在分析梁的弯曲问题时,不仅要理解弯矩、剪力的概念,还要学会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并以此来求解未知荷载或支座反力。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技能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实验室里的拉伸、压缩、扭转试验直观展示材料的力学性能,这对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至关重要。实验也能帮助熟悉实验设备,增强实验安全意识。
团队讨论和教师指导也很重要。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知识点,教师的答疑则纠正错误观念,提供更深层次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