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话我觉得还是暑假开始比较好,毕竟内容还是比较多,这样可以稍微轻松些,强度不要太大,看《政治大纲解析》,对于所谓的红宝书,我是这样用的,第一遍,大致浏览,不做笔记,第二遍,对照历年真题把重点标注出来,第三遍,反复熟记标注的地方。我用的是肖秀荣的系列资料,但今年没怎么押中题,所以还是不要抱太大希望在押题上。要分析真题,可以根据真题来大概决定哪些是重点,做到心里有数。错题要反复看。
考研数学方面:
9月份,我开始从基础复习,把复习全书和课本都过了一遍。十月我把660题做完了,然后再回过来把暑假练习过的题目里的难题、错题和660题里的错题难题重新做了一遍。10月份一开始就开始做历年真题,真题我没有做太前面的,就开始从05年做到了16年的,前期基本保持一天一套的状态,后来稍微缓了下,两三天一套,花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做完了这些真题。这里我想说每个人的程度不同,做试卷的频率可以不同,但是每套试卷必须严格控制时间,拿出考场的状态来做,然后考完严格批卷,搞懂错题难题。真题做完之后,我就开始做李永乐的冲刺六套卷和张宇八套卷,这些冲刺卷的难度是相对较大的,因此不用太在意分数,它们就是用来巩固知识点和保持状态的,没有规定必须做,重点还是在真题。总之在剩余的时间,我就做冲刺卷,然后边做边看之前的错题,把平时练习题、660题、真题、模拟卷错题反复看。11月以后每天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四个小时左右了。但是8套卷能让你清醒,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认清现实才能百战不怠。
考研英语方面:
长难句:推荐何凯文的长难句一书,很薄,但是东西很全,例句都是历年真题的句子,比较有用,但由于自己的时间很紧没有看完,还是全新的。我自己完型阅读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经验,就是做卷子,大概9月多开始做历年真题,真题从97年到14年,留了3张考前培养感觉,基本是一天一张,作文和翻译不写,定时计分,18张卷子很快就写完了,我买的是黄皮的历年英语真题,答案很详细,做完了会逐句看他的翻译和每句的分析,特别是长难句的,每道题的解析也很详细,基本看完了长难句翻译和答案解析问题都能解决,这一段时间自己在尽力的提高自己长难句的翻译能力,自己在有意识的去分析长难句的结构和意思,最后确实经过一段时间能感受到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提高。真题做完后,一直到考研前,就一直在买模拟题,后面试卷感觉不够,就基本两天一张,基本主流的模拟题全买了像王江涛的、何凯文的,反正一直在尽力保持每天都做阅读和完型保持手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块。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者选、企业生产决策、市场均衡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这两部分的内容相互补充,构成了经济学的基础框架。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并掌握供求模型、效用最大化、成本收益分析、市场竞争模式(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至关重要。这些概念不仅需理论上的理解,更需凭案例分析来深化认识。例如,你尝试分析为什么某些商品价格会上涨或下跌,或者为什么企业在特定情况下会选扩大生产或缩小规模。
宏观经济学方面,理解国民收入核算、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核心。特别要注重宏观经济指标的理解,如GDP、CPI、失业率等,它们是解读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宏观经济理论的应用性很强,关注时事,结合实际经济数据进行分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理论。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阅读经典教材是基础,比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或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它们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做大量的练习题和模拟试题也很重要,这检验理解和应用能力。参加讨论组或者找到学习伙伴,共同探讨问题,既能激发思考,也能互相督促。
在复习阶段,我会定期梳理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把复杂的理论结构化,这样有助于记忆和理解。我会定期回顾,防止遗忘。经济学是一个需持续思考和反思的学科,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会使学习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