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参考书种类繁多,但是有一本必买,大纲解析。而且最好买正版的。放弃大纲解析,那才是本末倒置,核心考点只是让你知道哪里重点,但句子还是要按红宝书上的来。政治最重要的是毛概和马原,近代史我基本放弃不看了,因为高中是学文的还是比较有自信的。关于做题,买了陈先奎的2000题,我觉得陈的题很细,当然也有很多很废。还是那句话,不用纠结到底用哪本书,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到后来也有跟风买了20天20题,觉得那种就只是穿线的,别指望能压中。最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做专题,至关重要!考研政治很大的特点就是跟时事结合非常紧密,上面说到五个知识模块虽然在分值上各有侧重,但是总体来说其实还是可以用一些热点事件贯通的。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复习是个长期过程,从四月到七月我一直间歇性地研读教材以重温概念。这段时间,我用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教科书,以及复习全书、高数18讲,线代部分则依赖于李永乐的线代辅导讲义。每学完一章教材,我会对应完成全书、18讲和讲义的练习,初次尝试时遇到了不少难题,我都一一标注了出来。本科时期的学习不够扎实,很多内容理解得并不透彻,因此我需要边学习新知识边做笔记边做题。七月份搬回家后,我白天会与同学一起去图书馆,但学习进度并不算快。我稍微做了一些线代和概率的660题,这些题目要求技巧和运算速度,确实值得练习。九月起,我开始了第二次全面复习全书和18讲,第一次没弄懂的问题依然有一半困扰着我...对于这些困惑,我会向同学请教,解决基础问题。这个阶段持续到了九、十月份。十月中旬后,我开始做历年真题,选择了张宇的数三真题大全解。早期的题目相对简单,我能迅速解答。然而,真题虽重要,但不应过分依赖,毕竟试题难度逐年增加,我在这一点上吃了亏。后期,我觉得有必要限时做一些模拟题,它们通常比真题更难,但有助于提高能力。我尝试了几套2016年合肥工业大学的超越模拟题。周围的同学都在做张宇的四套卷和八套卷,但我试做了一套同学的,发现前两道选择题都感到困难,于是放弃了。这种做法并不理想,无形中减少了练习机会。我大约在11月初完成了真题,而模拟题则留到稍后,以便在考前保持手感。11月,由于专业课程的工作量加大,我分配给数学的时间减少了,因为我开始专业课较晚,这也影响了我的整体计划。在数三考试中,我被一道简单的第二大题难住了,慌乱了几分钟,不过最终思路恢复了正常。总的来说,我的心态欠佳,基础知识的不足是我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数学成绩优异至关重要,因为在英语和政治分数相差无几,专业课评分又难以预测的情况下,数学高分将带来明显的优势。
考研英语方面:
请别轻视新题型的操练!我一直较少专注于新题型的练习,毕竟以前遇到的都相对简单。然而,今年突然碰到了一道让我束手无策的题目,足足耗了将近二十分钟仍一筹莫展,最后只能凭直觉随意作答,估计全部答案都不正确。所以,务必要亲自多做总结,多加训练。英语这门学科,你的付出必定会换来收获。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是关键。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流体静力学、流体动力学、流动稳定性等。对牛顿流体模型的理解,以及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即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应用,是基础中的基础。这部分需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因它们构成了分析和解决流体力学问题的核心工具。
掌握计算技巧很重要。无论是理想流体的一维流动,还是实际流体的二维、三维流动,都需进行复杂的数学运算。比如伯努利方程的应用、流速分布的计算、压力损失的估算等,这些都需凭大量的练习来熟悉和掌握。我建议使用一些经典的习题集,如白石的《流体力学》或者克雷文的《流体力学》进行训练。
再者,实验与案例分析不能忽视。工程流体力学不仅仅是理论研究,也包含了大量实践经验。例如,风洞试验、泵与风机性能测试、管道阻力的研究等,这些都是实际操作中常见的例子。理解和分析这些实验数据,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软件应用也是现代流体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模拟能帮助直观地观察和理解流体流动情况。虽然初学者可能觉得难度较大,但掌握基本的求解器使用和结果解析能力,对理解和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
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除了教材,参考书,网络上的教程,论坛,甚至导师的指导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很重要,这帮助巩固知识,及时发现并弥补自有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