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对我们考管理学的孩纸来说,专业课的背诵量特别大,所以会占用背政治的时间,我就是这样,时间紧张,所以当时选择了肖四套,放弃了高联讲义,结果讲义反而压中了题。当时在考场上直接欲哭无泪呀。所以一定不要偷懒,不要有侥幸心理。
考研数学方面:
8月10日至9月1日:用了近一个月来巩固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体系相当完善,我遵照他的指导详细记下笔记,并努力背诵,这样就能构建出数学的整体架构,了解考试要点和题型。我认为这个框架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它使你能用宏观的角度审视各种题目,避免在繁复的习题中迷失方向,如同在你的思维中嵌入了一张详细的探索地图。每次遇到问题,你可以将其与某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这种训练能显著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必须培养整合知识的习惯,而非让它们零散地存在于脑中,这是建立成熟知识体系的基础。9月1日至10月15日:进入了考研的关键阶段,复习全书是必需的,因为数学考试在上午,所以我也将复习时间安排在上午,每天阅读约20页。遵循的原则包括:1、动手写,避免纸上谈兵;2、尽量独立思考,不要轻易查看答案,即使不会做,自我思考的过程至关重要。在每个问题旁边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关键点;3、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向老师请教。数学其实类似于练习书法,起初可能只是模仿大师之作,掌握表面技巧,但通过反复练习,你会形成独特的风格(数学思维方式),处理新的挑战也能游刃有余。10月16日至11月10日:完成复习全书后,开始了让人倍感压力的660题。尽管全是选择和填空,但每一题都经过精雕细琢,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极其宝贵。这些题目的设计恰到好处,深入探究每道题的核心,尽管实际考试不会这么难,关键是理解思想方法。我大约做了20多天,但有些题后来没再回顾。11月11日至12月20日:从光棍节早晨起,我开始做真题,连续十天每天一套试卷。由于许多题目之前在复习全书时已接触过,因此真题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对完答案,改正错误,反思错误题目的解题思路,当时的成绩通常在120至140分之间,表现稳定。一方面,历年真题相对之前的训练较为简单;另一方面,日常训练心态放松,三个小时的时间总是愉快度过。那时,每天早上醒来最期待的就是做数学真题,那种感觉就像陷入热恋。
考研英语方面:
我英语基础太一般,而且开始正经准备已经7月了,所以我摸索出自己最高效的方式。每天七点起床,在食堂背两个半小时单词。两个半小时,意味着将近150个新单词,除去同根词,100出头。单词是英语的基础,所以掌握好单词,英语自然就比较容易一点。有六级英语铺垫,英语感觉比较轻松。一定要记得:单词和阅读必须同时进行,因为这样会运用单词,单词记得更牢固。当时听老师的话,一个月做一套英语卷子,把每个单词都记牢,把每道题都弄懂。每天做每日一句,自己认真做,对阅读和翻译都有用。真题先做阅读,把每个词,每句话都弄懂,后期再整套做,一定要留两套,当考前模拟。作文,最后一个月在看就行,也会有语料,很多语料可以通用,你会懂得。完形填空,我看了老师的讲解方法,也练习了,一般都对11个。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二涵盖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领域。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包括消费者的选、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现象,如国民生产总值、就业、通货膨胀等。理解和掌握这两部分的基础理论是关键,因它们构成了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石。
在微观经济学中,理解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理,以及供需模型是基础。要熟悉并能灵活运用价格弹性、边际效应、机会成本等概念。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公共政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这些内容,我会建议多做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有助于深化理解。
宏观经济学方面,需理解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果等内容。特别地,IS-LM模型和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工具,需熟练掌握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对开放经济的理解,如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变动影响等也是重要的考点。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是系统性学习,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每个主题都应从定义、原理、应用三个层次去理解。大量的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帮你了解出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定期回顾和总结,巩固记忆,避免遗忘。
在复习过程中,我也发现,经济学并不只是理论,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尝试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经济学的乐趣和实用性,这也将帮助你更好地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