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国民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用书主要有肖秀荣的《知识点精讲精练》+《命题人讲真题》+《1000题》+《命题人知识点提要》+《肖四》+《肖八》+《肖秀荣的押题班资料》、《风中劲草》、20天20题、蒋中挺最后5套卷等押题卷子。政治选择题要做到单选最多错一道,多选最多错一道,再多政治就很难得到高分了。我从3月开始看肖秀荣的书,知识点精讲精练。后来又做,1000题。因为我主要精力去做专业课了,跟着老师学政治的话自己会省事不少,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上完一遍之后,我看书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了哲学上,因为除了这部分,剩下的考题基本和时政紧密结合,看书感觉帮助不大。到九月考试大纲公布,我又买了考试大纲,又看了一遍。到后来,我买了蒋中挺的时政和押题,肖秀荣的,任汝芬的(感觉一般,最后四套题感觉像10套题,一个考点对应好几道题)。大部分题还是都压中了,虽然和真题不完全一样。
考研数学方面:
从3月至6月是打基础的关键期,务必要仔细研读教科书,这段时间不宜过于侧重做大量习题。现在已经5月了,推荐购买一份考研数学大纲解析,以加深对考试内容的理解。若进度允许,可以提前翻阅全面复习书籍。6月至10月为强化学习阶段,可选用张宇的十八讲、汤家凤的1800题或李永乐的四件套660题等资料,按照知识点或章节灵活刷题,关键是要构建起个人的知识框架。此期间,也可尝试一些提高难度的题目,以拓宽解题思维,目标是在两个月内完成。8月起,应开始接触历年真题,若自认为学习状况良好,可以从1987年开始;若觉得需要加强,可以从2005年起刷题,确保在10月前至少完成一轮真题训练。10月之后直至12月的考研前夕,要对真题中的题型进行梳理和总结。最后的11月至12月是冲刺阶段,重温全书,巩固知识点,并安排模拟考试,市场上有很多模拟试卷可供选择,如汤家凤八套卷、李永乐八套卷及哈工大超越数学八套卷等。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语水平中等偏下,思考后我发现精研并背诵历年阅读真题确实能带来显著提升。首先,通过背阅读,我能攻克词汇难关。毕竟,真题是最高标准的资料,做完真题,关键且常用的词汇就尽在掌握之中。比起埋头于厚厚的单词书中分辨哪些词常用、哪个释义重要,直接从真题入手更有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完全忽视单词书,它们是打基础的重要工具;而真题则显得更为关键。其次,背诵阅读有助于理解和破解复杂的句子。即使每个单词都认识,但如果无法理解整句话的意思,那可能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断句技巧。此时,不必急于填补语法知识的空白,学会正确断句就足够了。在反复背诵的过程中,你会强迫自己理解每一个句子,久而久之,语感也会逐渐形成。再者,此方法还能帮助理解文章的整体架构和写作思路,因为考研阅读常直接摘取各类出版物的段落,熟悉这些来源的结构和风格对提高理解能力大有裨益。我花了将近五百字强调一个观点——那就是背诵过去十年的阅读真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取得英语高分的核心秘诀。而且,这个任务并不艰巨,我每天早晨专心致志地背一篇,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综合通常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这两部分是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考试的核心。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行为者,如消费者、企业的决策,宏观经济学则着眼于整体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就业率等。对微观经济学,理解并掌握供求理论、消费者选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以及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是非常重要的。对宏观经济学,GDP核算、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分析等内容需深入理解。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关键。经济学理论虽然抽象,但其背后的逻辑都是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凭阅读新闻、案例,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例如,你尝试用供求模型解析市场变化,或者用宏观政策理论分析经济波动。
再者,做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教材后的习题还是历年真题,都要反复练习。特别是历年真题,它们能反映出学校出题的风格和侧重点,凭解题,你了解自有的弱点,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构建知识框架也很重要。每一章学习结束后,尝试自己画出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提高复习效率。
定期回顾和总结是避免遗忘的好办法。每周或每两周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回顾过去学习的内容,确保知识的长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