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高中时期专攻文科,因此对此不太关注,但我想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哪门学科,不论你的起点如何,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尽管不同科目的关注度会有所差异,但切勿掉以轻心或急功近利。关键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有效的复习计划。比如,如果你是理科生,但对政治不够精通,那就需要提前着手准备,不可轻视。
我本人的政治复习起步较晚,直到九月底才开始阅读大纲解析,即“红宝书”。然而,书中的字体偏小,难以分辨重点,导致阅读进度停滞不前,最终我选择了肖秀荣的“知识点讲解”作为替代。后续的复习材料主要也是围绕肖秀荣的书籍展开。在掌握知识点后,我开始了1000题的练习,我认为这些题目虽然变化多样,但核心仍离不开教材内容,因此做题时应专心致志。考试时,避免因基础知识点失分至关重要。由于专注于专业课程,我的政治复习进展较为缓慢,完成1000题已是十一月中旬。之后,我重新回顾了“知识点讲解”,并购买了肖秀荣的系列书籍,如“考点预测”、“形势与政策”、“4套卷”、“8套卷”,以及“20天20题”,用以背诵大题。
对于政治复习,我发现其投资回报率最高,效果显现也较快,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松懈。这意味着直至最后一刻,你都不能放弃任何可能的努力和期望。11月和12月是复习政治的理想时段,务必充分利用。选择题决定胜负,所以要深入理解知识点,并灵活应对。哲学部分要吃透概念,题目虽灵活,但始终离不开基础知识;时事政治则需在考前多加关注。通过研究历年真题,可以了解出题模式,找到答题的感觉。面对大题,应尽可能详尽地回答,分点阐述,理解问题含义,将记忆中的知识点与试题关联,争取填满整张试卷。
考研英语方面:
那时我还未通过四级考试,每篇阅读理解里有大量生词,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解决方法很直接,遇到不懂的就查阅字典,我没有选择去背诵词汇书。我用了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专心攻克了过去十年的真题阅读,那些篇章对我来说满是陌生的词汇。进入第二轮,我开始尝试做题,寻找解题策略。首先浏览文章的第一段,大致了解主题,接着看问题,判断其属于哪种类型,例如细节题、主旨题、作者观点题或推理题等。随后在文中寻找相关线索,大部分题目都按照文章的自然顺序设置,所以我通常能从上至下依次找到答案。大致如此,闲暇时我会回顾一下,此时的重点是记忆单词。总的来说,英语学习需要持续不断地练习和复习。我记得那一年,我至少看了二十遍真题集。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古代文学与汉语基础,这是一门需深厚积累的科目。重点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尤其是古代诗词、散文、戏剧等各类文体的研究。你需熟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格,理解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和社会背景。学习方法上,建议广泛阅读原著,凭反复诵读来感受古人的语言韵律和情感表达。要关注学术界的研究动态,了解最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对汉语基础部分,除了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外,还要注重提高古汉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多做相关的练习题。
中外文学与文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领域,涵盖了全球各地的文学现象和理论探讨。在复习时,我将重心放在了对主要文学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的理解,以及对主要文论流派的梳理上。例如,西方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东方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学习时,我会选一些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理论部分需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各种批评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需大量的阅读和思考。
在备考过程中,我发现笔记整理和定期回顾至关重要。我会把每本书、每篇文章的核心知识点提炼出来,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我会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以此检验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找出复习的盲点。
至于具体的学习时间安排,我倾向于早晨用来看书和理解新知识,下午则用来做题和整理笔记,晚上则是回顾和反思的时间。这样的作息既保证了深度学习,也提供了充足的消化吸收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