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信赖肖秀荣的政治辅导资料是明智之选!九月起,你可以着手阅读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及配套的《1000题》。建议从相对简单的史纲入手,接着学习马原、毛中特和思修。初学阶段别急躁,逐字逐句仔细研读,尽量保持开放的心态对待政治。每读完一章精讲精练,紧接着做对应的1000题,答题时避免翻书,对答案后才回过头复习。做题时可在其他纸上记录,特别标注错题,因为这本习题集至少要做两到三遍。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一个半月至两个月。十月中旬起,开始接触历年真题,并浏览《知识点提要》,这本书可视为《精讲精练》的浓缩版,强调需熟记的知识点。再次做1000题,重复出错的题目用特殊符号标出。这个阶段预计花费一个月左右。九至十月期间,重心依旧放在选择题上。十一月,开始使用《考点预测背诵版》,专心背诵主观题的答题素材。继续做《1000题》,反复犯错的题目务必重视,弄清易混淆的概念和时间线。此时,完成《8套》的选择题部分,将错误标记,主观题的答案也每日温习。八套卷的选择题涵盖了许多细节知识,有助于填补知识盲区。至于《形势与政策》小册子,简单浏览即可。
考研数学方面:
十一月中旬到初试前,暑假后开始刷真题,我觉得没必要做30年的真题,近15年就足够了,我用的是李王版的真题权威解析,前边是试卷形式,后边是分章节总结历年真题,我觉得很棒。我的建议是先成套的做,掐时间完全模拟考试,每做完一套算出分数,整理错题,再做下一套。坚持十几天做完所有真题,你必定有大收获再分章节做一遍,查缺补漏,把错题标出来,第三遍可只做标出的错题,彻底不留死角。
考研英语方面: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词汇量停滞在初中的水平。要提升英语能力,首要任务就是攻克单词。无论你对背诵和英语有多么反感,如果决定考研,就必须强迫自己去面对。虽然我在最初的三个月有些敷衍,但在背单词这件事上,我从未放松过。我计划每天至少学习一单元的五十个列表,并在每五个单元后重温一次。每个单元对我来说几乎全是陌生的难题,所以我得逐个击破。我用A4纸,每张纸上写一个列表(可惜笔记都留在学校无法展示,难以详细描述),英文单词后面跟着中文翻译。过了一遍单词后,我会写下下一个,晚上离开图书馆前回顾一遍(遮住中文猜英文或反之皆可),第二天再来图书馆时再复习一遍。单词的记忆真是任性,一旦忽视不用就会忘记,所以需要不断地回头重复。至于如何标记重要和困难的单词,我觉得完全是个人习惯问题。关键是要理解清楚。到了九月中旬,我已经完成了第一轮单词的学习,随后每隔两个列表复习一次,再后来则是每隔五个列表复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二”主要涵盖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侧重于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如消费者如何选,企业如何生产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体经济活动,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率等。这两部分都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解力。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供求模型是关键。理解价格是如何凭市场机制决定的,以及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垄断、寡头垄断、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也是考试的重点,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博弈论的部分也常常出现在题目中,尤其是纳什均衡的理解和应用。
至于宏观经济学,GDP的计算方式、IS-LM模型、AD-AS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都是核心内容。要特别注意宏观经济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利率、产出和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和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模型也需理解和掌握。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每一章结束后,都尝试自己画出思维导图,将关键概念和关系理清。多做题,尤其是历年真题。凭实践来检验理解,找出知识盲点。再者,定期复习,避免遗忘。寻找一些优秀的经济学公众号或网站,阅读最新的经济动态和研究,这既能提高兴趣,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要害怕,与同学讨论,或者教老师。有时候,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迎刃解了。保持好的心态也很重要,毕竟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必过于焦虑每一次的小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