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基础+冲刺基础:我的习惯是先做真题,一是明白题型和出题的套路,二是摸底。真题我只做了一套,结果发现比想象中难很多,于是觉得有必要加强基础。我复习的时候好像已经过了大纲热的阶段,于是买了风中劲草的浓缩版。个人觉得大家可以选择大纲和肖中的一个,当然如果时间很充足,可以都看的,甚至还可以有强化阶段。我是属于时间严重不足的,感觉看大纲或者肖都已经来不及了,于是只是看了遍小草,然后试图做肖的1600题,做了大概3章吧,就基本到了冲刺阶段了,于是就没有继续做,转战各套预测卷。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学习的道路对我而言充满曲折,但最终成绩尚可。在暑假前,我习惯于晨间时光来记忆词汇。进入暑假后,为了提升阅读效率,我转而使用无序单词书,每天诵读并默写一篇《新概念四》的文章(无需滚瓜烂熟,旨在培养语感,不必全文背诵)。这通常不会占据整个早晨,因此剩余的时间我用于完成张剑的150篇文章练习。尽管这本书中的题目水平与真实考试相比略逊一筹,但其选用的文章来源非常优质,与真题相似。即使有时全篇错误也不必沮丧,关键是借助这些文章记住常见词汇,这种方式与早上的乱序单词记忆相辅相成,显著提升了词汇记忆的效果。我一直坚持这个计划直到九月开学,那时我已经完成了无序单词书的学习,张剑的练习也接近尾声。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中国语言文学,这是一个涵盖广泛且深度深厚的学科,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入的理解。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一是古汉语,这是理解古代文献的基础,我凭反复阅读《诗经》、《楚辞》等经典,提升自有的语感和理解力;二是现代汉语,注重语法结构和词汇的积累,我会定期做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三是中国古代文学和近现代文学,我建议通读主要作品,并对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度分析,了解历史背景,使文学作品的解读更立体。
文学理论与中外文学史的学习,我认为关键在于理解和比较。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本质探讨,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我通常会结合具体作品去理解这些理论,使其不再抽象。中外文学史则是一个时间轴上的故事,要理清各个时期的文学特征,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欧洲的文艺复兴,现代主义的兴起等。我会制作时间线,标注重要的文学事件和代表作,以此帮助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我坚持每天阅读和笔记,这不仅是积累知识,也是培养思考的习惯。我会对每一部作品、每一个理论进行个人解读,尝试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加深了理解,也激发了我对学术的兴趣。
我还积极参加讨论小组,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这种互动学习方式我受益匪浅。有时候,他人的观点能开启新的思考角度,有时则是凭解释他人的问题,我发现了自有的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