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土木水利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政治科目给人一种不确定感,难以估量别人的准备程度,自己则常常感到思绪混乱。但在后期做综合题目时,即便我没特意死记硬背,答题也能接近标准答案。所以我建议大家按照常规步骤复习。我购买了风中劲草的三本书,一本用作背诵,一本用来做练习,一本用来核对答案。专心致志地做题,认真改正错误,对于不明白的知识点要深入理解。此外,我还打印了许多学习资料。至于背诵的部分,由于老师的讲解帮助我很多,减少了机械记忆的工作量,我会每天花一小时做相关的选择题并校对答案。在解决了选择题之后,留下的十多天时间里,我专注于背诵关键章节和回顾主观题。这时,参加辅导班的好处就显现出来,因为有些章节的主观题不太可能成为考点,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记忆,当然,理解仍然是基础。当然,肖四的资料是必不可少的。
考研数学方面:
在我看来,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可以这样安排:首先,你可以浏览教科书以掌握基本概念,同时努力将知识连贯起来。很多同学推荐观看张宇的视频教程,据说既趣味性十足又易于理解,如果觉得课本难以消化,不妨试试看。首次通读课本时,务必尝试解决一些基础习题。接下来,进入第二阶段,开始攻克《数学全书》。即使初遇难题感到困惑也不必慌张,因为这很正常。关键在于理解和记录你不明白的部分。这一阶段,建议利用随书附赠的分级测评题进行同步练习,每学完一节就做相应的测验题,我发现这种方法挺有帮助。不过,分级测试题量较大,你可以按自身时间和能力来选择完成数量。第二遍研读《数学全书》时,你会发现自己进步明显,耗时较短,并可接着完成之前未做的分级测评题。经过这两轮,《数学全书》中的基础知识和解题策略你应该大致掌握了。此时,你需要通过大量做题来巩固,例如《660题》或张宇的《1000题》,不断重复训练,培养解题直觉。大约在十月尾至十一月初,开始做历年真题。张宇建议做30年的真题,但我觉得最近20年的就足够了。做真题时,尽量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第一次不必严格限时,关键是确保每个问题、每个知识点和解题技巧都彻底理解。第二次做真题的目标是力求满分,且要在2小时内完成。真题完成后,可以挑选一些预测卷进行练习,如李永乐的《6+2》、张宇的最后四套卷或合肥工大的试卷,不必全部做完,选做几套即可,难度较高是常态。最后,在考试前一周,挑两套李永乐《6+2》中历年真题混合编制的试卷,严格依照考试时间来完成。
考研英语方面:
我的英文水平向来不佳,自高中以来就未曾有过突破,这似乎也是许多理工科学子的普遍困扰。在所有科目中,英语算是我得分较低的一项,因此对此我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你们可以视作一种参考。短期内大幅提升英语水平并不现实,它需要逐步积累,所以我建议不要中断学习,持之以恒。我购买了一本词汇书,自行研读,并利用零散的时间记忆单词。我不主张专门腾出大块时间来背诵,那样可能会事倍功半,但务必在日常间隙中坚持记词,直至考试前一天。单词的重要性无需多言,有些人过于依赖解题技巧或语感,但我认为,如果你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关键句中的词汇都不认识,那该如何应对?依靠技巧吗?如果连内容都看不懂,只能瞎猜,或者换个说法,带着技巧去猜测!因此,切勿轻视单词的学习。对于完形填空,我通过做真题并理解每个选项的意思,理清全文的逻辑关系,逐渐提高了准确率。所以,别轻易放弃完形填空,做一做,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进步明显的。我买的真题集附有答案解析,阅读理解部分还列出重要词汇和文章译文。完成练习后,我会分析试卷,背诵其中的关键单词,先尝试自我翻译,再与标准译文对比,找出差异。这一过程贯穿始终。直到12月我才着手准备作文,考前模拟了许多不同主题的写作,结合之前背诵的优秀范文,颇有帮助。考前一周,我用真题进行了实战演练,保持答题状态。总的来说,我将真题做了两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理论是至关重要的。结构力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涉及到的内容包括静力平衡、位移法、应变能法、动力稳定性等。对这些基本概念,你需有深入的理解,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例如,静态平衡条件、欧拉-伯努利梁方程、圣维南原理等,都是需深刻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的基础知识点。
掌握计算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结构力学中大量的计算题需具备快速准确的解题能力。这不仅要求熟悉各种结构形式(如梁、框架、拱等)的特性,还要求熟练运用矩阵方法、虚功原理、能量法等计算工具。尤其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如何选合适的解题方法会直接影响到解题效率。
再者,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也是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凭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实际工程中的结构设计和分析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真实环境下的问题解决,也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做题与复习同步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是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关键。建议大家定期做一些历年的真题和模拟题,凭实战来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知识盲区,及时查漏补缺。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梳理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以便在考试时能快速定位并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