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九月一号开始复习政治。我把红宝书(即大纲解析)这本书当小说似得,津津有味很仔细的看了两遍多,每一遍配合做肖秀荣的《1000题》,看一节大纲解析做对应的习题,最好用铅笔做,因为肖秀荣的1000题题目质量挺好可以把不会的再做一遍。对于一些理科生或者政治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小伙伴那么你的政治可能要稍稍花点功夫多看看大纲解析圈重点段和知识点去记忆和理解。十月份风中劲草出来后,我放下了红宝书,因为实在太啰嗦了,考试嘛,还是要抓重点。每次做1000题都要在答案附近把自己上一次做错的选项写上去,下一次看的时候可以加深印象,错误率会大大降低。我的1000题扎扎实实地这样做了三遍。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重点毋庸置疑就是阅读,那么阅读的基础就是单词。关于单词,考研单词一共5500个,其中2200个核心词汇,这个核心词汇才是我们要重点掌握的,其余的那都是高中和初中的一些基础词汇,外加上一些生僻词汇,可以这么说,2200个词汇你能掌握的滚瓜烂熟,一词多义,熟词生义如数家珍,那你的考研英语就打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我用的百词斩,百词斩你只用里面的核心词汇即可,单词书补充其余的部分,单词就是一直背,不停地重复,背到考试前一天,光那些核心词汇我应该过了不下10遍。接下来说阅读,分析一篇阅读,你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1.掌握里面所有单词的意思,尤其是一词多义的,熟词生义的高频单词2.会翻译全文,重点突破长难句3.分析选项,做到每一个选项为啥错,为啥对,正确答案的特点,这些规律是需要总结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真题也是需要做很多遍的,这样基本上两个月就过去,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复习第二遍真题,当然真题你最少要搞三遍,第一遍做,分析选项,第二遍全文翻译,重点翻译长难句,第三遍再做一遍。这样一趟下来,你的基础就会变得非常扎实了,至于其他的题型,无非就是阅读理解的变式,有了扎实的阅读功底,那些都是洒洒水,作文有模板,当然你要多背范文,总结自己的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文博综合》的核心在于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和对文物的系统性认知。这包括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基本脉络、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演变、主要文物类型及其价值,以及博物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我在备考期间,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历史文献,尤其是关于中国古代史的部分,因这部分内容往往在试题中占有较大比重。
对文物部分,我建议不仅要了解其外观特征,更要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我凭阅读《中国文物鉴赏辞典》等专业书籍,对各类文物有了深入的认识,并尝试将这些知识点与历史事件相联系,形成了一套自有的知识体系。
再者,博物馆学的学习则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不仅研读了《博物馆学概论》等基础教材,还尽可能地参观各种博物馆,观察其展览设计、藏品管理、教育活动等方面,使理论知识得以落地生根。
在复习策略上,我采取了“分块复习,定期整合”的方法。将《文博综合》的内容划分为历史、文物、博物馆学三大模块,每个模块再细分成小节,每天专注一到两个小节进行深入学习。每过一周,我会把这一周学习的内容重新梳理,形成笔记,这样既巩固了记忆,又提高了理解力。
模拟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找来了历年真题和一些高质量的模拟题,定时做题,以此来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节奏,也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知识盲点。
我想强调的是,考研是一场持久战,保持好的心态至关重要。面对困难和压力,需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克服,也要懂得适时放松,保证身心健康,这样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