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世界史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3月到6月每天读半个小时的政治哲学部分不需要背下来读一读就行,我觉得自己看书比较节约时间,在8月份的时候我画完画晚上回来就会刷肖秀荣的1000题,先把哲学部分刷完。(因为哲学很重要,通过3-6月份的每日晨读,做选择题基本上没有问题了,如果还是不记得就多看几遍)然后再买本肖秀荣的精讲精练随便翻翻后面的。主要是选择题,看完一个单元就去做对应的一千题,然后等待肖大大的最后八套最后4套开始狂背。9月新大纲发布,迅速看看变化(各家都会有现成的总结,自己落实到书本就可,适当删除和补充),选择题巩固方法是结合1000题,把厚厚的大纲和其他练习题细化成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在1000题上增添新知识或者删除旧的。这样的整理会让注意力更集中,比起只看书或者一直练习效果更好。而且,最后阶段的复习只看1000题的习题册几乎能涵盖所有知识点。之后的知识点总结,可以结合肖秀荣,蒋中挺和腿姐3人的内容,一人为主,其他略看,覆盖全局。
考研英语方面:
在考研的众多科目中,英语通常被认为是一大难关。历年都有不少考生因英语单科分数不足,遗憾地被淘汰出局。我个人认为,英语学习是个持久战,自始至终都应该持续投入。考研英语的核心在我看来就是词汇量,其他如语法或时态则相对次要。因此,攻克单词至关重要。我是从三月起开始备考英语,初期专注于积累词汇,反复背诵了三次。从三月到七月,我在坚持背词的同时,也涉及语法、作文和翻译等全面复习。其间,我也会偶尔做几篇张剑的《阅读150篇》以保持手感。暑期,我尝试了几套真题,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归根结底还是词汇基础不够扎实。进入十月,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英语复习中,新东方的单词书我已经读完第一轮,这次重点复习我不熟练的部分。即便如此,做真题的效果仍然不佳,于是我进行了第三次深入强化,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在这个阶段,我将真题中所有不熟悉的单词和短语一一记录并背诵,同时每天坚持背一小时的新东方单词书。这样的努力下,当我再次回顾真题时,发现其中的词汇已经变得熟悉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世界通史的核心在于全球视野。它不仅要求掌握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更需将这些历史事件放在全球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阅读广泛且深入是关键。我推荐使用《全球通史》作为主要参考书目,结合其他地区性或主题性的历史书籍,如《欧洲中世纪史》、《亚洲文明史》等,来丰富知识库。
构建时间线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会制作一份详细的世界历史时间表,将重要的事件、人物和变革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有助于我形成清晰的历史框架,并能迅速定位到具体的历史阶段。在复习时,我会经常回顾这个时间线,加深记忆。
再者,深度解析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是提升理解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对文艺复兴、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的理解,不仅要它们的时间、地点和过程,更要探讨其背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对后续历史的影响。同样,像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甘地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影响力也需深入剖析。
理论联系实际也是学习世界通史的一大亮点。尝试将所学应用于当前国际关系分析,比如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等,这会帮助你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并提高分析能力。
持续的练习和反思不可或缺。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既检验学习效果,也熟悉考试的题型和答题节奏。每次完成一套题目后,都要进行反思,找出自有的弱点并针对性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