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车辆工程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的分数不是特别高,但吸取教训,政治很多同学都以为不用着急,大纲出来之后再看就可以了,但是要知道,大纲出来之后就到9月快10月了,专业课和英语都比较紧张了要气定神闲地看大纲应该是不太可能了,所以之前一定要每天抽出时间看一会前一年的大纲,我身边有同学的政治是高分的,前期就开始跟着老师打好基础,到当年的大纲出来之后才可以特别淡定。当然,政治做题也是相当重要的,配套的1600题,周围的同学都觉得比较一般,比较好的是《风中劲草》系列的大纲解析还有配套的题,至少做两遍,巩固知识点。大题的话就是肖秀荣的最后预测4套卷,还有阮晔编的59道题,2014年5道大题这本书押中了4道。个人觉得大纲还是很重要的。风中劲草也是非常经典,一定认真去做。最后的背诵我用的是肖秀荣的那本,我觉得选其他的应该差别不大。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我是采取尽可能的多做一些模拟题的客观题,查漏补缺。主观题背诵的话是以肖秀荣四套题和任汝芬四套题为主。当然后面我觉得专业课和政治都要背诵,脑子都不够用。。不过还是尽力的背。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复习,首先看教材,看看理论和例题就行了,课后题不用做,又多又没用,六月份开始做复习全书,数学资料我也买了不少,然后才发现数学做题在于精而不是多~好好研究复习全书,线代再做做李永乐线代讲义,这些刷完两遍再做其他题~十月份开始做真题,我做了张宇的30年真题,一天一套做了一个月,你不要这样哦,一天做两套吧,因为上世纪的题比较简单~十一月份开始做模拟卷,都很难,尤其张宇的,耐心做吧,做不出来就看答案,重要的是理清思路,想想为什么自己想不到要这样做呢?!做模拟卷时真的会想要放弃考研,这时,你要控制你计几,坚持下去。十二月份我又做了做错题,好好维持了一下手感。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这个成绩感到相当满意。我认为英语学习的关键在于研究真题,多分析几遍绝对有益无害。我是在大三上学期参加的六级考试,当时考虑到次年要考研,看到有人建议将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以提升阅读能力,于是我就照做了,直到考研期间也会偶尔实践,实际上这对我的翻译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两部分我没有特别去准备,全靠之前的积累。
复习时,我还完成了张剑的150篇练习,起初错误颇多,让我感到沮丧,但从8月开始专注于真题,我觉得自己开始得太晚了,虽然初期有些犹豫,但其实6月底就应该着手。最后一个月才匆忙准备作文,压力颇大,尤其是担心图片作文的主题理解是否准确,后来发现这是多余的担忧。那时我会经常看看作文书中的图片,揣摩其背后的含义。至于完形填空,我没有专门大量训练,只是把真题上的题目做了,并反复解析文章和选项。
考研专业课方面:
机械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涵盖了力学、材料科学、制造技术等多个领域。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需对基础理论有扎实的理解。重点内容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如齿轮、轴承、连杆等的基本设计方法;摩擦学知识,如润滑、磨损和密封等;还有机械创新设计和机械CAD等方面的知识。
对齿轮设计,要理解齿轮的类型、参数及其计算,特别是齿轮副的静强度和动强度计算,这是考试中的常考点。轴承的选和计算也是重点,包括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选原则。
在摩擦学部分,了解各种润滑方式,如流体动压润滑、边界润滑和混合润滑的状态,以及如何按工作条件选合适的润滑方式和润滑油是至关重要的。密封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也需关注。
至于机械创新设计,理解设计流程,掌握创新思维和方法,例如TRIZ理论、DFX(Design for X)方法等,能帮助你应对实际问题。熟练运用CAD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有限元分析,不仅提高设计效率,也能提升实践能力。
学习方法上,我建议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参考书和历年真题深入理解。理解每个概念的本质,不是死记硬背公式。多做练习题,凭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知识。参加一些机械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模型制作、创新竞赛等,这将使理论知识更加鲜活。
对难点,如强度计算或复杂机构分析,尝试寻找实例进行解析,或者和同学一起讨论,互相启发。遇到问题时,别忘了求助于老师,他们的经验往往能给你提供宝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