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土木水利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10月,每天1小时,做1000题第二次的错题,买了风中劲草(这是根据新大纲编的,精讲精练出的比较早所以可能有些地方和大纲不一样)。11月份:教材第三遍或者看肖老师的那本浓缩版教材。这个时候只看重点就好了,1000题第二遍,全部做,因为之前做对的题肯定有靠猜测的,这一遍是为了排查。时政差不多出了,每天安排时间看。12月份:半个月的时间把1000题中的错题做一遍,同时回归教材,八套题每天一套,争取吃透,尤其是选择每一套都很重要,八套题的大题可以不看。此时各个机构都会陆续出时政相关的练习,可以多做几套,真题中除了最后几道选择是纯考时政的,其他题目也会有所涉及。下半月20天20题和最后四套题差不多出了,背就行,不论大题还是选择,背的越熟越好。是的,只有这个阶段才要求背诵,所以一定要竭尽全力,一直背到考前就好了。
考研数学方面:
《复习全书》第1轮,一般50来天,每天6h-8h差不多,自己看看每天大概能看多少页,然后用总页数除以每天看的,加上可能要休息的天数就能估计自己看1遍的复习全书的时间了,我是50来天。看每个章节前,先看大纲,知道了解、理解、掌握、会用的含义,知道哪些知识点是重点;然后再把笔记看1遍;最后再看数学复习全书的相应章节。全书里每一章的每道例题,每道课后习题都要自己用脑子想,用笔算,问自己每道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弄懂每一道题,除非有些题目对你来说太简单了。第二遍买了张宇的真题,因为是把近三十年的真题按照知识点归类编的,个人觉得对知识的归纳梳理很有帮助,依旧是错题不熟的知识点记到笔记中
考研英语方面:
我可以说自己的英文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从三月份起,我开始专心复习英语,初期主要集中在背单词上。尽管在夏天没有系统复习,我还是鼓足勇气参加了六级考试以检验水平,但成绩与大二时期相差无几。起初我使用过一本黄皮书,然而后来反思,我认为这本书并不理想,因为它实际上浪费了珍贵的历年真题资源。在所有对我有所帮助的学习材料中,包括考研单词集、考研阅读核心词汇和历年真题,我觉得模拟题的价值远不及真题。我坚持每天早晨花大约一个小时学习,每隔一天的下午或晚上会完成三四篇阅读练习。对于做错的题目,我会做好标记,并在后续进行重做。如果晚上有闲暇,我会观看一些美国电视剧来提升语感。有些题目的解题思路我已经非常熟悉,所以没有必要过多重复,过一遍或两遍就足够了。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那些经常出错的题目,它们揭示了我的弱点,就像木桶理论所说,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整体的高度。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稳定性,因此我会反复练习错误的题目。对于翻译、完形填空和新题型等部分,每一处分数都不能轻易丢弃,因为每个部分都有一些基础且易得分的题目,一旦错过,想要在其他地方弥补就很困难。作文同样重要,这部分的时间安排相当灵活。关于英语学习,还有很多可以讨论,此处不再赘述。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结构力学的基础是理论力学,扎实的力学基础至关重要。你需理解和掌握静力平衡原理、变形体的虚功原理、能量方法等基本概念和定理。这些基础知识不仅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频繁使用,也是理解高级概念的基石。
掌握各种结构元素的受力性能和变形特性是关键。如梁、柱、板、壳等常见结构形式,它们的弯矩图、剪力图、轴力图的绘制和解析,需凭大量习题来熟练运用。要了解不同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如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参数的影响。
再者,结构动力学的知识也不能忽视。虽然在初试中可能不直接考察,但在研究大型结构或地震工程时,动态响应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自由振动、强迫振动的基本理论,能够计算周期、频率和振型,这些都是必备技能。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做题-反思-再做题”是最有效的循环。结构力学的题目往往需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相结合,多做题能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对错题,不仅要找出错误原因,还要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力学原理,这样避免重复犯错。
利用软件进行辅助学习也很重要。例如,使用MATLAB或ANSYS等工具进行结构分析,直观地看到结构的受力状态,加深理解。
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你尝试阅读一些工程案例,理解结构力学如何应用到实际建筑或桥梁设计中,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帮助你更好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