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包装与环境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政治复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9月20多号收到书后打算从马原开始看,看了几页发现不仅看不进去而且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于是开始找辅导班,马原部分我基本放弃了大纲,然后做相应章节的肖秀荣1000题,后期大概只完整的翻过一遍大纲解析。刚开始复习毛中特的时候特别喜欢听老师讲课,会讲很多毛爷爷的故事,然后看大纲做1000题,做1000题的时候我都是用铅笔做题,对过答案以后把错题的答案擦掉方便后面重做,这样完成了政治第一遍的复习。因为觉得自己马原复习的还不错,所以第二遍复习直接跳过了马原从毛中特开始,每天看1-2章的毛中特再看1-2章的近代史,同时把之前1000题里的错题重做一遍。完成第二阶段的复习就差不多到12月了,最后阶段主要以看肖秀荣时事小册子、研究真题、做背预测卷为主,市面上比较热门的预测卷上的选择题我都做了一遍(大部分都不像真题的感觉啊,不过就当巩固知识点了),然后按模块把近十年的真题选择题做了一遍,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照着大纲查漏补缺,这样差不多又过了一边大纲。考前也最好看一下真题里大题的解析,知道答题的套路。因为时间不够用,只背了一套肖四就上考场了,但今年的大题我也差不多都用肖四上的答案套上了。
考研数学方面:
我从大学三年级的寒假期间开始了数学复习。那时,我仔细研读了教科书,但遗憾的是,并没有留下多少印象。接着,我尝试解决了书中的所有习题,然而收效甚微,似乎只是为了给自己一点心理上的慰藉。之后,我坚持不懈地多次练习历年真题,逐渐摸索出一些解题策略,并进行了归纳总结。至于冲刺阶段,我坚决完成了张宇的八套卷和四套卷。面对八套卷时,我发现题目数量庞大,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时间紧迫,可以选择只做选择题和填空题,大致浏览一下大题,主要是为了了解题目的趋势和方向。
考研英语方面:
坦白讲,我对英语的学习几乎是毫无准备的,直到10月才买了本张剑的黄皮书,草草地做了一遍阅读真题,还勉强背了几篇作文。尽管我也购买了一些书籍,但遗憾的是没能来得及全部读完。北京地区的公共课程评分标准一向严格,而这样的分数在初试中还能排在相对靠前的位置,但也让我感到相当尴尬。我使用的参考资料包括《恋练有词:2015考研词汇识记与应用大全》、《考研英语高分写作》、《英语一历年真题》以及《考研英语二历年真题》(英语二的真题仅供参考,因为阅读理解的命题风格略有相似,如果时间紧张,建议专注于英语一的历年真题)。从7月开始复习,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背单词,我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第一轮单词记忆。这个过程确实乏味,选择小本单词书的原因是担心大部头的教材会让我望而生畏,太过于厚重。全书共有约50个单元,我每天攻克两个,同时还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所有内容。每完成10个单元算一个阶段,之后花一天时间复习这10个单元的单词,然后再继续新10个单元的学习,这时候就可以不再顾忌先前的10个单元,否则任务会越积越多,最终可能让你失去坚持的动力。
考研专业课方面:
包装材料是包装工程的基础,它涵盖了各种包装材料的性质、性能、选用原则等内容。理解并掌握各类材料如纸张、塑料、金属、玻璃、木材等的基本特性至关重要。例如,你需知道它们的物理性能(如强度、延展性、耐热性)、化学稳定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深入研究不同材料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如塑料的吹膜技术,金属的冲压成型,这些都会在实际工作中频繁应用。
环境因素对包装材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湿度、温度如何影响材料的性能,以及如何选环保、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以响应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在复习这部分时,不仅要理论知识,还要学会分析实际案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包装材料的选和设计要考虑其保护功能、运输便利性、展示效果等多个方面。理解和运用包装材料的选型原则,结合实际问题进行优化设计,是考试中可能涉及的重要部分。这部分需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教材是基础,要精读并做好笔记。广泛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行业报告,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市场动态,这对深化理解和拓宽视野非常有帮助。凭做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找出自有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复习。
实际操作也是学习包装材料的重要方式。条件允许,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比如测试不同材料的抗拉强度,或者观察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这样既能巩固理论知识,也能提升动手能力。
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共享学习资源,互相解答疑惑,会使得学习过程更为高效且有趣。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发现许多原本看似枯燥的知识点其实充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