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大数据分析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一开始就觉得政治自己背太没有方向性了,自己买了教育部出的《大纲解析》,第一遍时马原和毛中特部分我大概是一两天看一章,毛中特的五六七章我大概看了一个多周吧,当时是跟着老师讲解走的,手抄重点笔记,这项工作做得很细致,一天政治就要花三个小时,然后每天看完还有做该章的选择题,就是那个肖秀荣的1000题。之后就是看史纲和思修,我记得史纲我大概看了三四天,思修只用了一天(不过这一天什么其他事都没做),这两部分没有抄笔记,就只是在书上勾重点,因为难点和重点在前两部分,史纲和思修相对而言容易一些。PS:书上的第五部分完全没必要看。第一遍过政治的时候慢到我抓狂,而且看过完全无印象,当时觉得打死我也背不下来。第一遍复习的时候不需要准备大题,所以练习册上的简答题的一个都没看。第二遍看的时候就已经快很多了,对着笔记,看着书上勾画的重点,练练选择题,每天两个小时左右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是没有开始背大题。这个时候我买来了肖秀荣的《命题人讲真题》,感觉对于选择题部分还是很有用的。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七月起,务必启动全面复习!我对某些人的观念不太感冒,他们强调反复阅读某本书或刷了多少次题。数学不是光看就能掌握的,必须亲自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坚决避免查阅答案!我总共对全书进行了三次演练,初次尝试可能会感到缓慢艰难,很多问题都解答不出,但这无妨,你应该做好标记,以便下次能迅速定位未解的难题和知识盲点。标记具有关键意义,它影响你的后续复习规划。例如,打上√代表完全不懂,?表示因粗心犯错,※则意味着你可能只掌握了部分知识或需再次温习。每一次重读都要有价值,避免重拾书本时已忘记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已经熟练,这样可以为第二次复习节省时间并突出重点。第三次研读全书时,并非逐题重做,而是专注于常犯错或难以解决的题目类型,进行再练习和总结。遗憾的是,尽管如此,最后仍有少数题目未能彻底理解。完成全书的第三次梳理后,我就把它当作词典使用,遇到陌生知识点时随时查阅。最后两个月,我专心攻克李永乐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每天早晨预留三个小时,一整套一整套地做,并深入剖析不解之处,直到完全领悟。
考研英语方面:
单词是每天的必备功课。不管你用的是哪家的单词书,你要自己定目标一天记多少单词是固定的,比如一天一个单元或者一天80,100个单词,每天坚持。翻来覆去轮番轰炸,从头到尾从尾到头,不要嫌浪费时间。后来的后来,你会发现每天用的时间会越来越少,甚至只要几分钟。因为目标数量没变,你越来越熟悉便提高了速度。后来也就不会浪费你大把的时间了。完形填空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并且一直听同学们说这个就放弃吧练了也得不了多少分的,就一直没有在意这个,直到考前一个月的时候才意外的发现做这种题也是有办法可寻的,自己也练了练感觉不错,所以大家可以提早多练练,我相信一定能比平均分多那么几分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经济学二”,基础理论的理解至关重要。这包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市场均衡、国民收入核算等。一定要深入理解这些基本原理,因它们是后续复杂问题分析的基础。我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凭绘制图表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比如用图形表示供求曲线的变化,这样既直观又深刻。
掌握并熟练应用经济模型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IS-LM模型、AD-AS模型、菲利普斯曲线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分析的核心工具。不仅要理解模型的构建逻辑,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我经常做的是,将这些模型应用到现实经济现象的解释上,以此加深对模型内涵的理解。
再者,实证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是学习经济学的重要部分。这需掌握如何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在这个环节,我会推荐使用Eviews或者R语言这样的软件进行实践操作,阅读一些经济学研究论文,了解最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和技术。
历年真题的练习不容忽视。凭对历年试题的研究,把握考试的重点和难点,熟悉出题人的思路。我通常会做两遍以上的真题,第一遍是自我检测,第二遍则是分析解题思路和技巧。
持续关注经济动态和政策变化也是提升经济学素养的有效方式。我会定期阅读《经济学家》、《金融时报》等权威经济类期刊,以及关注国际国内重大经济事件,这些都能帮助我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我的经济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