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社会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学习,无非就是遵循一定的方法。在复习时,我主要依赖考试大纲(就是那个红色封面的)、肖秀荣的1000题、风中劲草资料、历年真题集以及肖秀荣和任汝芬的最后四套模拟题。其中,我侧重于风中劲草、真题和肖秀荣的四套卷。由于我是文科背景,所以在政治上并未投入过多精力。大纲发布后我才着手准备,初期阶段主要是做1000题和研读大纲,做得比较马虎。1000题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大纲内容,很多题目直接从大纲摘录并设计成填空选择题,技巧性不强,用来练手倒是挺合适。
实际上,到了后期,每个考生的政治知识点记忆大同小异,因为关键的时事热点就那么些,无论试题如何变换,都无法脱离这些重点。不得不提的是,肖秀荣的四套卷预测能力惊人,年年都能命中不少考点!尽管我一直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但实际考试后,我觉得适当信赖一些押题也是有益的,哈哈。毕竟,到最后,主观题大家都相差不大,真正拉开差距的是选择题部分,无论是单选还是多选,难度不小,稍有不慎就可能答错。因此,教材仍然是需要认真阅读的。
考研英语方面:
我使用的考研英语资料如下:《红宝书》词汇、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英语一历年真题、英语二真题以及王江涛的高分写作。从三月启动复习计划起,我就开始坚持背单词直到考试,但我更倾向于看或读单词,而非传统的死记硬背,这适用于我所有的学习科目。我参考了朱伟的《恋恋有词》来记忆单词。四月时,我开始了张剑的阅读练习,不过只完成了大约一半,错误率颇高,平均每篇错三个。即便对照答案解析并翻译成中文,我仍会出错,有些题目我甚至持有不同见解,怀疑模拟题可能存在偏差,于是便放弃了这部分练习。六月转而投入真题的研习,我购买了三十年的真题集,从八十年代的题目入手,非常简单,随后尝试了九十年代的,难度适中。从2000年起的真题,我推荐你们从这个阶段开始认真做,效果较好。我每天在英语上花费约两到三个小时,近两个小时用于单词,剩下的时间做题。由于我不执着于深究细节,如句子剖析和语法分析,仅做整体翻译和核对答案,因此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分享。十月份我开始了第二轮真题训练,十一月仍在继续,十二月则开始背诵作文,模板并不是好选择,我建议直接背整篇文章。幸运的是,今年的英语试题相对简单,我在客观题部分只错了两个完形填空,被扣了一分,翻译部分我都完整地表达了,关键内容无误,自认为作文发挥得也不错。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社会研究方法”,这是一门强调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学科。重点在于理解各种研究设计(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等)、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如定量和定性分析),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献回顾和理论构建。我在学习时,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凭实际案例去理解并运用这些方法。例如,我会找一些已发表的社会科学研究报告,尝试拆解其研究设计,分析其数据处理过程,以此来深化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统计学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建议提前学习或者复习相关知识,如SPSS、R等软件的操作。
“社会理论”则更偏向于理论思考和批判性分析。它涵盖了众多经典的社会理论流派,如功能主义、冲突论、互动主义等,以及当代的社会理论议题。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我坚持深度阅读和反思。我会挑选一些关键的社会理论著作,深入研读,理解每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和逻辑结构,并尝试将其应用到现实社会现象中,形成自有的见解。参与课堂讨论和撰写论文也是提升理论素养的有效方式。
在学习这两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自我驱动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因社会研究方法和社会理论都需持续的探索和思考,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保持对社会现象的好奇心,关注社会动态,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