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在九月中旬后期起步,首先接触的是红宝书,并且购买了肖秀荣的1000题。红宝书的编排常被诟病为杂乱无序,考虑参加辅导班来理清知识架构会有所帮助。至于1000题,题量确实庞大,到最后可能会感到厌倦,但我还是坚持完成了全部习题,你们或许可以挑选题量适中的练习册。接下来,我用的是风中劲草的三本教材。肖四非常实用,务必认真对待,最好在考试前几天开始,不宜过早。任四的命题角度有些偏颇,我个人认为价值有限,做了一遍就没有再继续。如果对哲学部分感到吃力,推荐看看任的序列一,讲解详尽,通过课后的真题能帮你找出关键点。制定阅读计划也很重要,比如每天读多少页,多久完成,预留几天的宽限期(通常难以按期完成,生活中总会有些小插曲,但你可以设定两天的缓冲期)。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控时间,我最初设定每天20页,后来觉得压力过大,调整为15页,这样大约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我倾向于在早晨投入约两个小时,因为我容易分心,通常是边读边思考,这可以根据个人习惯调整。我的政治复习是从暑假结束之后开始的。除了肖秀荣的1000题,还有精讲精炼(如果你觉得内容太多,看政治书籍感到头痛,可以选择风中劲草的政治核心考点,通常大纲发布后才会出版)。初期不必急于做主观题,最后一个月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背诵老师们出的模拟卷大题,基本上是以肖四套卷为主,这也是一种押题策略。对于大题的背诵,不要像复读机一样机械地重复,那样只会形成短暂记忆,很快就会遗忘。记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串联起来,理解答案的推理过程和原则才是关键,不是单纯背诵答案。你需要灵活运用所学,才能应对各种变化。
考研英语方面:
我曾投入大量精力研读单词书,以至于完成六级考试后再翻阅考研词汇时,发现很多单词似曾相识,这确实减少了我不少复习的压力。起初,我选择了红宝书作为考研单词的学习资料,但初涉第一单元时,感觉如同身处困境,不仅单词陌生,连每个句子的理解也让我煞费苦心。我逐句翻译并标注生词,平均消化一个单元就需要一个多小时。完成这些基础工作后,我开始尝试默记单词,朗读句子。这个过程虽然冗长,却有好有坏。红宝书的问题在于,即使你以为记住了单词,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依然辨识不出其含义,而考研英语对单词的多义性和灵活性要求很高,这使我有时会感到阅读中的挫败,仿佛之前的努力白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不厌其烦地手抄了那些初次看到就无法理解的句子,以提升自己根据上下文推测单词意义的能力。不过,这段经历也为我后来轻松应对英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转用了朱伟的恋练有词,这是我唯一一本从头至尾完整读完的单词书,同时也是我想强烈推荐给大家的。这本书按照单词分类,并列出它们在历年考研真题中的各种用法,兼顾了记忆单词、培养语感、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等多重功能。我在七月至九月期间又将这本书重新研读了一遍,每天都规定了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总共大约读了三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教育综合”,这是一门涵盖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法规等多领域的科目。理解并掌握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是基础,比如素质教育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法规部分需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学生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多读原著,凭理解作者的思想脉络来深化理解。做笔记是非常重要的,将关键知识点整理成框架,方便复习时快速回顾。
语文专业素养,这个科目不仅考察语言功底,更看重的是对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阅读广泛是提升这方面素养的关键,包括古代诗词、现代小说、戏剧剧本等各类文体,都需涉猎。要注重分析和写作训练,尤其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有逻辑性的论述。我推荐每天至少花一小时阅读高质量的文章或书籍,并尝试写读后感或者评论,这样既能提高阅读速度,也能锻炼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我还发现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的价值不可忽视。它们能帮助了解考试的出题风格和难度,找出自有的弱点并进行针对性训练。定期自我测试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至于时间管理,我坚持每天都留出固定的时间用于学习,避免临时抱佛脚。早晨头脑清醒的时候,我会选处理一些需深度思考的任务,如阅读和理解教育综合的内容;下午则适合做一些记忆性的工作,如背诵语文知识;晚上则用来整理一天的学习笔记,巩固记忆。
保持好的心态至关重要。考研是一场持久战,需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面对困难和挫折。自己,付出总会有回报,这是前行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