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土木水利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一战政治从10月份开始看的,还看了一遍红宝书,买了陈先奎的2000题,每天花在政治上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11月底才做完,复习了第二遍,依然觉得很模糊,好多都记不住,开始后悔不应该做这本书的。到了12月开始心慌了,觉得看着真题选择题都靠蒙,大题完全不知道该怎么说,于是买了任汝芬的《考点识记》开始狂背,貌似也没用上。二战时从11月中旬开始看的政治了,2000题是扔掉了,认认真真的看红宝书,买了一本配套选择题来练,世纪高教版的1000题,题目没有那么多,看一章红宝书做一章。可能是因为看过一遍的原因,这一遍很快。到12月买了肖四肖八,只做了选择题,题目很简单正确率也很高,考试前最后两个星期,我就把红宝书翻出来重新有选择性的看,还看了上课时候做的笔记,让自己脑子里有一个框架,每看完一章,就划个框架总结图,特别是近代史部分,重点时间事件一定要连续地把握好,挑了一些固定的套话背,红宝书复习了一个星期,最后一个星期我就开始重点攻哲学题,因为大题拉差距就在哲学题。我把老师给总结的哲学部分框架自己按照红宝书上哲学原理细化了一下,自己画一张知识结构图,每个原理,方法论意义都包括进去,但原理一定要先理解。找了近三年的政治真题上的哲学题,每个题先答看上去最明显的东西,然后按照框架图一个个的套,感觉有的就写上去,先写原理,再写方法论。这样哲学题所包含的每个原理都答上去了,无懈可击呀 。进考场前我把最后五套卷上做错的选择题看了看,考试的时候正好碰上个我做错过的。
考研数学方面:
9月份,我开始从基础复习,把复习全书和课本都过了一遍。十月我把660题做完了,然后再回过来把暑假练习过的题目里的难题、错题和660题里的错题难题重新做了一遍。10月份一开始就开始做历年真题,真题我没有做太前面的,就开始从05年做到了16年的,前期基本保持一天一套的状态,后来稍微缓了下,两三天一套,花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做完了这些真题。这里我想说每个人的程度不同,做试卷的频率可以不同,但是每套试卷必须严格控制时间,拿出考场的状态来做,然后考完严格批卷,搞懂错题难题。真题做完之后,我就开始做李永乐的冲刺六套卷和张宇八套卷,这些冲刺卷的难度是相对较大的,因此不用太在意分数,它们就是用来巩固知识点和保持状态的,没有规定必须做,重点还是在真题。总之在剩余的时间,我就做冲刺卷,然后边做边看之前的错题,把平时练习题、660题、真题、模拟卷错题反复看。11月以后每天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四个小时左右了。但是8套卷能让你清醒,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认清现实才能百战不怠。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作文:要不要有模板,我觉得要有。楼主在考研前两个月开始每天写一篇真题的作文,找找感觉。写完以后对照黄皮书,把里面经典的,万能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同时在网上找各种作文模板,经典句式,名人名言,谚语,整理摘抄。小作文楼主把之前考过的排除掉,着重准备了祝贺信,邀请函,投诉信几个,今年小作文就是考的邀请。模板绝对不能找那种大家都用的,还是得自己多找找其他资料来改写,做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模板。大作文讲起来就好笑了,之前大家都觉得大作为是无法预测的,是不可能命中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建筑历史的掌握至关重要。从古至今,建筑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人类文明的演变史,也是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的反映。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建筑风格,以及它们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现代建筑与建成环境的关系。
理论知识的积累不容忽视。包括建筑结构理论、环境心理学、城市设计原理等,这些都是构建你对建筑与建成环境理论框架的基础。你需理解建筑如何影响人的行为,以及如何凭设计优化环境质量。阅读经典教材,如《环境行为学》、《城市设计》等,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会加深理解。
再者,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你凭参观各类建筑,观察其设计特点,思考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或者尝试做些小型的设计项目,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不仅能提升空间感知力,也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注最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趋势也很关键。例如,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前沿话题,都是考试的热点。定期阅读相关期刊、报告,参加学术讲座,你保持与时俱进的知识更新。
我要强调的是,好的笔记习惯和有效的复习策略是高分的关键。整理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定期回顾,都能帮助你在繁杂的信息中找到主线,形成自有的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