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开始复习政治时候,复习前期每天花一小时看政治,最后一个月冲刺每天分配给政治三小时。并没有放太多精力在政治上,所以最后分数我还是满意的。同时,每天看精讲精练,完成1000题对应章节的练习,每学完一章,就梳理该章的知识框架、回顾整理错题;十月份,做完历年真题的选择题部分,对照错题解析查漏补缺,月末又回过头把1000题的错题重做了一遍;十一月,开始看真题简答题的解题思路,,月底八套卷到手后就一天一套掐表模拟;十二月,最后四套卷的选择题过了两遍,错题集过了一遍,考前一周基本每天都在背大题的思路。
考研数学方面:
听说今年的数学试题颇具挑战性,我在复习时几乎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其中,最后的效果还算满意。起初,我浏览了一遍教科书,没有做课后习题,大约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来了解整体框架和基础概念。接着,我开始做李正元的全套复习资料,起初的确有些吃力。有些小伙伴问我究竟是选李正元还是李永乐的书,我个人觉得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喜好。我认为李正元的书编排得挺好,题目设计巧妙且深入;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也很出色,与10年至15年的真题贴合度高,提供了许多新颖的方法。
我想说的是,在暑假前应该完成第一轮全书复习。我不倾向于把学习任务留到假期,毕竟要有休息娱乐的时间嘛。(害羞)实际上,时间是绰绰有余的!暑假期间,我放飞自我了十天没看书,剩下的时间则完成了90年至00年的所有数学真题,包括数一、数二、数三的题目。这些真题的质量非常高,特别是那些证明题,需要动一番脑筋。八月时,我又重温了一遍强化班的教材,仅供参考。九月到十月,我完成了00年至10年的真题,并进行了校正和笔记记录。
十月中旬起,我每周六进行一次模拟考试,使用11年至15年的真题来模拟考研状态。从那时起,我就进入了刷题模式,660题大致一周就能解决,接着又做了张8、张4、李正元的400题以及市面上的各种模拟题。或许与其他同学不同,我喜欢每天上午专注做一套模拟题,实话说,这有助于确保我每天都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就这样持续刷题、纠错、做笔记、研究错题,同时穿插模拟考试和回顾00至10年的真题,我觉得自己的准备已经相当充分了。但我必须提醒大家,做完真题并不意味着你的数学就已经很厉害了。我见过不少同学仅靠真题练习,14年和15年考到130分就觉得数学水平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近几年的真题相对简单,即使数学基础一般也可能拿到120分以上。然而,今年的数学考试让许多人栽了跟头......所以,希望每位小伙伴都能保持谦虚的态度!只要保持解题手感,保证练习量,提升正确率,无论面对何种试卷,你都将应对自如!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自己的英语成绩很满意,嘿嘿~关于英语我想说一个误区就是在注重提升阅读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掉作文、新题型,得阅读者得天下固然没错,但是作文和新题型的总分值和阅读一样大,这两者也是可以通过专题训练得到很大提高的。阅读我做的时候多思考,这样做的多了技巧就领悟出来了。新题型我觉得自己把握不住,就也做了精读,还买了黄皮书做专项训练。作文就是到了11月开始每三天背一篇大作文和一篇小作文,背完一定要默写,修改时替换词汇和积累句型,落实到纸上才算话^_^再说说阅读的速度问题,考研英语总共3小时。我给自己预估的分配是:大小作文50-60分钟,阅读五篇,100分钟。剩下20分钟,10分钟完形,10分钟翻译。顺序是大作文——阅读——小作文——完形——翻译。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化学等多个领域。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基础中的基础。对热力学,理解并能灵活运用三大定律至关重要,尤其是熵增原理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判据。动力学部分,要深入理解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的概念,以及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至于量子化学,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是核心,虽然较为抽象,但凭实例解析和计算,逐步深化理解。
习题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关键。物理化学的题目往往需深入思考和精确计算,做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层面,应注重解题思路和过程。浙大的试题通常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需全面理解并灵活应用知识点。我建议使用经典的教材如傅献彩的《物理化学》配套习题进行训练,并尝试解决一些历年真题,这将有助于提升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再者,实验和案例分析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强调实际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凭实验来直观感受和验证,比如热力学状态函数的变化、化学反应的动力学研究等。结合实际环境问题,如污染物的转化机制,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物理化学的知识。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是非常有益的。你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复习,互相解答疑惑,共同探讨复杂的问题。这种互动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增强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