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能源动力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由于一开始很惧怕政治,虽说政治是要靠自己背,但辅导班老师传授的解题思维方式的确很重要,他会告诉你题目陷阱在哪里,遇到不会的题该怎么解。在考场上,我就运用了老师教的一些方法,效果不错。从7月开始跟着辅导班走,但真正开始认真看是从9月份开始,我没有买大纲解析,因为我觉得里面的内容很抽象,很难,对于我这种政治小白来说,理解内容特别重要啊,所以我就买了《肖秀荣精讲精练》,超厚的一本书有木有,但看完了一遍之后,确实理清了脉络。为了练习选择题,还要看《肖秀荣1000题》,当然后期少不了要看肖四,肖八,其中肖四是必背的,今年大家都觉得肖四被反压题了,但我觉得背了肖四还是很管用啊,我就只背了肖四。同时,我还参考看了辅导班的资料和卷子啥的。总之,自己多看,看多了之后题感就来了。
考研数学方面:
8月10日至9月1日:用了近一个月来巩固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体系相当完善,我遵照他的指导详细记下笔记,并努力背诵,这样就能构建出数学的整体架构,了解考试要点和题型。我认为这个框架对于数学学习至关重要,它使你能用宏观的角度审视各种题目,避免在繁复的习题中迷失方向,如同在你的思维中嵌入了一张详细的探索地图。每次遇到问题,你可以将其与某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这种训练能显著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必须培养整合知识的习惯,而非让它们零散地存在于脑中,这是建立成熟知识体系的基础。9月1日至10月15日:进入了考研的关键阶段,复习全书是必需的,因为数学考试在上午,所以我也将复习时间安排在上午,每天阅读约20页。遵循的原则包括:1、动手写,避免纸上谈兵;2、尽量独立思考,不要轻易查看答案,即使不会做,自我思考的过程至关重要。在每个问题旁边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关键点;3、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可向老师请教。数学其实类似于练习书法,起初可能只是模仿大师之作,掌握表面技巧,但通过反复练习,你会形成独特的风格(数学思维方式),处理新的挑战也能游刃有余。10月16日至11月10日:完成复习全书后,开始了让人倍感压力的660题。尽管全是选择和填空,但每一题都经过精雕细琢,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极其宝贵。这些题目的设计恰到好处,深入探究每道题的核心,尽管实际考试不会这么难,关键是理解思想方法。我大约做了20多天,但有些题后来没再回顾。11月11日至12月20日:从光棍节早晨起,我开始做真题,连续十天每天一套试卷。由于许多题目之前在复习全书时已接触过,因此真题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对完答案,改正错误,反思错误题目的解题思路,当时的成绩通常在120至140分之间,表现稳定。一方面,历年真题相对之前的训练较为简单;另一方面,日常训练心态放松,三个小时的时间总是愉快度过。那时,每天早上醒来最期待的就是做数学真题,那种感觉就像陷入热恋。
考研英语方面:
我在准备全面阅读翻译时进行了实践,从10月起便专注于真题的翻译部分。对于完形填空,同样是从10月之后才着手,尽管分数占比不高,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如果认真对待,通常20道题中能答对10道。我深有体会的一点是:词汇至关重要。我一直向学弟学妹强调单词的记忆,“需要反复背诵30遍,中间不能间断,一直持续到考试前一天。”其余的部分自然会随之进步。或许是因为我在高中的语法基础扎实,即便没有刻意记单词,也就是“只有框架缺少内容”,一旦填补了这些词汇空白,问题就不大了。但对于语法基础薄弱的同学,我还是建议翻阅一下语法书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材料科学的基础知识涵盖广泛,包括晶体结构、相图、力学性能、热处理等。这些基本概念是后续深入研究的基石,需扎实掌握。例如,了解金属、陶瓷、高分子和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应用,对理解各种材料的行为模式大有裨益。
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要有深刻理解。比如,晶体结构如何影响材料的强度和塑性,相图如何指导材料的加工和设计。这就需熟悉并能灵活运用诸如位错理论、扩散理论、固溶体和化合物形成等核心原理。
再者,实验技能的培养不可忽视。无论是X射线衍射分析材料的晶体结构,还是凭显微镜观察材料的微观形貌,都需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多做实验,结合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验现象,能够帮助更好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实质。
复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做大量的习题和模拟试题。这样不仅检验自有的理解和记忆,还能训练解题速度和思维逻辑。遇到难题时,不要怕,它们往往是提升自我的最佳机会,凭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
持续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方式。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