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顺序是先看考纲,做1000题,反复做,特别是错题。然后到10月看形势与政策,11月8套卷,12月考前看4套卷(背诵)。同时肖秀荣老师也会出很多书,感觉按这样看下来,政治应该都会取得高分的。最后一点是关于考前押题,我觉得不可过于依赖某位押题名师的预测,关键是自己一路看下来肯定有自己的理解,坚持自己的看法一定没错。
考研数学方面:
恐怕没有比数学更耗费时间的科目了。我跟随李王的全程教材,从六月底起,每天投入大约四个小时,整个暑假用来第一遍复习。接着,一个月内完成了第二次复读。之后,我交替使用660题和全书进行练习,但660题的数量根据个人能力调整,尽可能多做。在做全书时,我会标记出不懂的题目,以便后续更有目标性的第三次刷题。对于真题,我选用宇哥的大全解析,保持大约每两天一套的节奏。最后的时间则用来做模拟题和复习错题集。数学的关键在于天天做题,不间断,特别是在后期阶段。曾经有人说过:“你做错题,并非因为马虎,而是你对该题掌握不足。”因此,别轻易把错误归咎于粗心!
考研英语方面:
我使用的考研英语资料如下:《红宝书》词汇、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英语一历年真题、英语二真题以及王江涛的高分写作。从三月启动复习计划起,我就开始坚持背单词直到考试,但我更倾向于看或读单词,而非传统的死记硬背,这适用于我所有的学习科目。我参考了朱伟的《恋恋有词》来记忆单词。四月时,我开始了张剑的阅读练习,不过只完成了大约一半,错误率颇高,平均每篇错三个。即便对照答案解析并翻译成中文,我仍会出错,有些题目我甚至持有不同见解,怀疑模拟题可能存在偏差,于是便放弃了这部分练习。六月转而投入真题的研习,我购买了三十年的真题集,从八十年代的题目入手,非常简单,随后尝试了九十年代的,难度适中。从2000年起的真题,我推荐你们从这个阶段开始认真做,效果较好。我每天在英语上花费约两到三个小时,近两个小时用于单词,剩下的时间做题。由于我不执着于深究细节,如句子剖析和语法分析,仅做整体翻译和核对答案,因此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分享。十月份我开始了第二轮真题训练,十一月仍在继续,十二月则开始背诵作文,模板并不是好选择,我建议直接背整篇文章。幸运的是,今年的英语试题相对简单,我在客观题部分只错了两个完形填空,被扣了一分,翻译部分我都完整地表达了,关键内容无误,自认为作文发挥得也不错。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入的课程,它涉及到晶体结构、固态物理、材料性能等诸多方面。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对晶体结构,你需熟悉各种晶体类型,包括其空间群、晶格常数等,并能计算出晶胞参数。要理解晶体缺陷及其对材料性质的影响,如位错理论、空位、杂质原子等。
固态物理部分,特别是电子结构和能带理论,是材料科学的核心。理解能带图,如何凭能带结构预测材料的导电性、半导体性或绝缘性,以及理解费米面的概念,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应用,如相变、扩散等过程的能量分析,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
再者,材料性能的学习,包括机械性能、热学性能、光学性能和电磁性能等,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和记忆。例如,了解不同材料在高温下的稳定性,或者某种材料为何有优异的光电转换效率等。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实践”是最有效的。阅读教材和参考书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凭做习题来检验理解程度,尤其是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能带结构的计算,需动手算一算真正掌握。找到历年试题进行模拟练习,帮你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也能帮助你查漏补缺。
,团队学习也很重要。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讨论,不仅互相解答疑惑,还能激发思考,提升理解深度。可能,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或者找导师指导,获取更深入的专业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