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物理电子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由于我高中是学理科,所以复习时候为了保险,八月中旬就开始复习政治了。复习的时候马原和毛概基本都是靠老师给讲明白的orz,然后反复看书和刷1000题,9月初开始看肖秀荣,出了大纲又看了大纲。1000题很有用,第一遍不要乱涂乱画,因为要刷上三遍。风中劲草的选择题出的太偏。后期市面上能买的模拟题我全买了,刷了选择题,发现还是肖老师的最顺手,任汝芬的也不错。背书的话,肖四是必须的,肖八先出,跟肖四相同的很多,也可以先背。另外有20天20题。最后那一个月,全是在背,感觉大脑不够用了。直到考前一个月开始做冲刺卷,背诵大题。政治按部就班地复习,就不会出错。前期政治复习时间不能太长,不能挤占专业课和英语课时间。越到考前,越要加大政治复习时间配比。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政治属于一门可以“突击”的考试科目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一年前的三月起,我购入了几本权威教科书: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清华大学的线性代数教程,浙江大学的概率与统计,同时搭配相应的课后习题解答手册。我的学习策略是逐章阅读,边读边抄录关键概念和公式,还专门准备了一个本子来做课后题,遇到难题或者不理解的部分就记录在记概念的笔记本中,当然解题本和笔记本来回切换使用。这个阶段持续了约两个半月。随后,我开始了《660题》的练习,虽然没能全部完成,只做了所有选择题和一半填空题。这个阶段可能会让人感到挫败,因为错误率很高,但这是必经之路。你可能会发现自己遗忘了很多知识,不过查阅之前的笔记就能迅速恢复记忆。六月初到月底,我暂停了考研复习,专心应对学校的期末考试。七月初回到家,我购买了李永乐的《复习全书》,每天投入至少四个小时,关注概念解释和应用技巧,大约二十多天内完成了第一遍阅读——关键是深入理解和做题,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旁边做标记。八月十五日回到学校,那时我还在进行第二次高等数学的复习,而这次复习线性代数时则侧重于现代讲义的内容。在阅读课本时总结出的规律性知识可以标注在对应线代讲义的空白处,这样日后查阅更便捷。此时,由于之前课本和课后题的扎实基础,阅读全书并不吃力,尽管知识点众多,全书仍需通读。之后的复习过程中,可以重点关注并强化自己的弱点,全书中的题目也只需做标记过的部分(即错题或难题)。十月初,我开始做2002年以来的数学真题,这时老师讲解的系统方法开始体现效果,做真题的成绩从未低于110分,通常我上午做题,下午核对答案。十一月初,我开始做400题,每日一整套,同样上午做,下午对答案,这个阶段更能暴露我的薄弱点。十天之内我就完成了,得益于之前的真题训练,这个过程非常高效,对于思路清晰的题目只需看答案思路,大题尽量亲自计算。至此,在课本、全书、660题和400题的积累下,我已经具备了较快的解题速度,当然保证准确性至关重要。接下来的二十天,我对《660题》上的错题进行了整理,大概用了十几页双栏A4纸。这个过程依然繁琐,主要是整理思路和反复记忆知识点,最后阶段只需要回顾这些错题。最后两天,我做了近几年的真题,感觉很简单,估计得分能在145分以上。然而这并非最终考试结果,因此还需保持冷静。真正进入考场时,你会发现考试中的解题感受和平时完全不同,速度会大幅下降,所以在平时就必须提高解题速度,归根结底就是要牢固掌握知识。
考研英语方面:
我就谈一下作文部分,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太多讨论,我就不再重复了。作文分大小两篇,我们先看王江涛的作文教材,它包含了历年英语真题的优秀范文。对于小作文,关键在于熟记范文,积累内容和提高语言感觉,接着通过模仿写作来深化理解和吸收,这是个内化知识的过程。到了后期,可以依据真题进行实际写作训练。至于大作文,我们需要构建个人的模板,也就是掌握描绘图表的语言和词汇。利用这个模板去撰写真题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至关重要。普通物理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部分都有其核心的基本原理。比如,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电磁学中的库仑定律和麦克斯韦方程等,都是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的基础。这些基本概念不仅是解题的钥匙,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物理的基石。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理论知识需凭实验来验证和深化理解。我建议大家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验室操作,观察物理现象,亲手做实验,这样更直观地理解物理规律。例如,凭摆动周期实验理解简谐振动,或者凭迈克尔逊干涉仪体验光的波动性。
再者,多做习题,提升解题技巧。普通物理的题目往往涉及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我会推荐使用《费恩曼物理学讲义》这样的经典教材进行深入学习,《大学物理习题集》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定期复习,持续巩固。物理的知识体系庞大且相互关联,一次性的学习很难完全吸收。我建议每周或每两周就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系统的复习,这样能有效避免遗忘,并加深记忆。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理解比死记硬背更重要,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远胜于机械的记忆。保持对物理的好奇心和热爱,会你在枯燥的学习中找到乐趣,这也是我能够坚持下来的重要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