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政治复习只需紧跟肖老师的节奏。九月份启动复习,初期我购入了红宝书及肖秀荣教授的1000题,每学习一章就对应完成一章的习题,每天分配大约两小时给政治。待到风中劲草出版后,如果已完整阅读过红宝书,我会主要使用这本书作为资料,并继续做二刷、三刷1000题。接下来是等待肖秀荣的八套卷面世,这套试卷的选择题部分是我重点练习的对象。同时,我也会做肖老师的历年真题选择题。对于那些不太关注时政热点的朋友,推荐购买他关于形势政策与热点的小册子。十二月,我会入手肖秀荣的四套卷,所有大题都要背诵,直到考试前一天。为了降低错误率,我又做了一遍,特别是之前犯错的部分(由于第一次我把答案写在页边空白处,改正时也集中一处,这样可以遮挡答案)。第一次遇到的一些难题,即使答对了,我也作了标记,以便多次回顾。我还整理了错题涉及的知识点,有些知识点可以放在一起对比记忆。
考研数学方面:
大学一年级学的高等数学几乎已从记忆中消失,于是我又购入了同济和浙江大学的数学教科书,打算从头开始温习。每读完一个章节,我会立即完成对应的练习题。由于大三时专业课程繁重,留给考研复习的时间实在有限,因此我未能独立完成课后题目,大部分时间是参考答案来做的,这无疑影响了我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接着,我开始挑战复习全书,却深感挫败,发现自己几乎无法完整解答任何一道题。于是,我决定再次从头学习,尽管进度可能较快速浏览书籍稍慢,但提升显著,尤其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在此我想强调,复习次数多并不等同于掌握得好。关键在于能否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虽然我没有反复阅读多次,但我确保每次阅读的质量都极高。我还使用了张宇的真题大全解作为辅助,并购买了一套空白的真题卷进行二次练习,期间也尝试了一些模拟试题,如合工大五套卷等。建议大家在研读全书和辅导讲义时做好笔记总结,这样在后期做真题时能方便查阅。
考研英语方面:
我在准备全面阅读翻译时进行了实践,从10月起便专注于真题的翻译部分。对于完形填空,同样是从10月之后才着手,尽管分数占比不高,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如果认真对待,通常20道题中能答对10道。我深有体会的一点是:词汇至关重要。我一直向学弟学妹强调单词的记忆,“需要反复背诵30遍,中间不能间断,一直持续到考试前一天。”其余的部分自然会随之进步。或许是因为我在高中的语法基础扎实,即便没有刻意记单词,也就是“只有框架缺少内容”,一旦填补了这些词汇空白,问题就不大了。但对于语法基础薄弱的同学,我还是建议翻阅一下语法书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工程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度适中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处理和控制环境污染,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我发现理解基础理论至关重要。比如,了解污染的来源、类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这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掌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处理方法也是必须的。例如,污水处理工艺中的沉淀、过滤、消毒等过程,以及大气污染控制中的燃烧、吸附、催化转化等技术。
对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部分,需理解其基本流程和重要性。这不仅包括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估,也包括环境管理决策和后评价。这些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也是许多案例分析题目的核心。
理论学习的,实践操作也不能忽视。尝试理解和解析实际的环境问题,如城市垃圾处理、水体富营养化、酸雨形成等,能帮助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最新的环保政策和技术进展,也是提升理解和应试能力的有效方式。
在复习策略上,我建议大家尽早开始,分阶段进行。初期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中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应用理解,后期则凭模拟试题来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并查漏补缺。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这对理解和记忆都非常有帮助。
保持好的心态也很关键。面对复杂的知识点和压力,需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自己,坚持到底。每一个难题的解决,每一次的复习,都是向成功迈进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