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政法大学世界经济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政治基础比较好,因此政治的复习也开始的比较晚,去年我是只买了大纲和风中劲草,今年我没有买大纲,买了肖秀荣的真题、形策、肖八、肖四,风中劲草以及徐之明的政治知识点图鉴,对于高中政治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我的建议是不用开始的太早,我个人是九月份刷了刷真题,正式开背是10月底,那对于高中是理科的同学,7月份开始也就可以了,每天时间不用太长。其次我认为政治的模拟题可以做,但是不要看得太重,模拟题的意义主要在于帮助你记忆细节,要找题感还是要做真题,尤其是选择题,政治的选择题有很强的时效性,从历年的真题看下来你就会发现,大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很多时候选择题的选项都可以看做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政策的不同说法或发展结果而已。
考研数学方面:
得数学者易得天下,政治英语专业课分数差距较小,数学关键中的关键。大家多数用李永乐全书,那本书每个知识点都讲解非常之细,适合打好数学基础,但考试和平时练习是有很大差别的,考试难度在细节上比李永乐难度小很多,但在综合上难度较大。考试用的方法都是常见的,历年真题基本上大同小异,个别题型有所出入。我就是先学好课本,在学李永乐全书,10-11月份做真题分类讲解,不做整张卷子,按章节的一类题型加以练习,将真题当全书按章节分析透,基本上100分以上就差不多,等分类的熟练后再做成套的真题,练习题效果会比较好。李永乐660太难,不适合深究。大家把最常运用的知识点练习的太少了,导致没有把握住重点,得分较低。
考研英语方面:
从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起,我开始了英语单词的学习,因为那时候我已决定要考研,并为此购买了《红宝书》作为词汇教材。初次翻阅时,感觉相当艰难,很多单词既陌生又难以记忆,但我仍然坚持下去,我认为反复是关键,至少需要看上十遍。在备考期间,每当学习疲惫时,我会翻看单词来稍作休息。随着进度,速度逐渐加快,到最后阶段,我可以在五天内完整过一遍单词书。
如今看到有人习惯抄写单词的中文释义,我个人认为这并不高效。这样做可能会耗费过多时间,毕竟阅读理解更为重要,大致理解含义就足够了,许多单词其实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来。至于阅读训练,我当时选择了星火的《阅读100篇》,每日练习一至两篇。但后来我发现这些模拟题与真实考试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我建议主要还是应该以真题为核心,100篇或200篇这样的辅助材料只需用来熟悉文章结构,不必过于纠结正确答案。
真题无疑是考研英语复习的重中之重,对此我深信不疑。我使用的资料是张剑的黄皮书,反复研读了三遍。对于作文部分,关键是结构和句子表达。我背诵了老师推荐的30篇范文。此外,自己动手写了几篇,提炼出一个通用的写作框架,这样一来,考试时就能直接套用,节省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观经济学,它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科学,包括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企业如何决定生产什么以及多少。关键概念如需求与供给、边际效用、机会成本、市场均衡等是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我在学习时,注重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比如凭分析市场价格变动来理解供求关系,或者凭公司决策问题理解利润最大化原则。数学工具的运用也不可忽视,例如利用微积分求解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这需一定的数学基础。
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体的运行,如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GDP、失业率、物价水平、货币供应等宏观经济指标是其主要研究对象。我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会先构建宏观经济模型,理解和掌握政府政策如何影响这些模型,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理解并比较不同经济流派的观点也是重要的一环,如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
对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每学完一个章节或主题,都尝试自己画出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做题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历年真题,它们能帮助你了解考试的风格和难度。讨论和交流也很重要,和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也查阅学术论文,理解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保持对经济新闻的关注也极其有益,它能你看到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提升经济学素养。例如,你分析国际油价波动背后的供需因素,或是讨论政府减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