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觉得我的整体规划大致是没什么问题的,因为大家都一样,9-10月下旬,配合大纲或肖秀荣的书过一遍知识点,狂刷1000题2遍,因为后期背大题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全靠选择题拉分。 关于1000题有一个小方法,可以买两套1000题,一套拿来刷题,一套拿来做易错标记和笔记。也不要怕撕书,我直接把钉在一本书上的题目和答案撕成了两半方便看…. 我觉得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做选择题不过脑,错了就错了,一方面没去搞懂为什么做错,另一方面也没有好好配合大纲去对应好遗漏的知识点,所以后期冲刺做各类模拟题发现很多知识点是遗漏的。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学我,一定要珍惜每一次错的机会,甚至错的越多越好,一定要把错题搞懂。
考研英语方面:
我这个就随便分享一下吧。前期背单词,学了很多长难句分析的技巧,做了阅读。作文部分我是从十一月份中旬开始的,最初是背了王江涛的十篇五星级真题作文。十二月初我每天写一篇作文,随便找个话题就要提笔写,写前两篇真的痛苦死了,改我的作文时候都改了很多地方。在第四篇左右,突然开窍了,最初背的十篇文章突然起作用了,自己可以各种融合曾经背过的文章,也会句式变换了,在考场上,我没有任何的模板,但是真的做到了提笔就写,滔滔不绝。也因为作文这部分,稍微拯救了我的英语总分。所以,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要自己真的像考试一样写作文,写作文,写作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中国语言文学是基础中的基础。这包括了对古汉语的理解、诗词的鉴赏以及古代文献的解读。我建议每天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阅读古代典籍,如《诗经》、《楚辞》等,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艺术特色。对古汉语的学习,要注重词汇积累,尤其是那些常见但意义多变的词。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语法结构也至关重要,这对理解和翻译古代文献大有裨益。
文学理论与中外文学史则更偏重于理论和比较研究。文学理论部分,我主要关注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理论流派,理解它们的核心观点,并尝试运用到具体作品的分析中。中外文学史的学习,则需构建一个清晰的时间线,了解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例如,中国古代文学的唐宋八大家、元曲四大家,西方的文艺复兴、浪漫主义等重要阶段。在此基础上,我还对比分析了中西文学的发展脉络,寻找异同,这有助于拓宽视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我发现笔记整理和历年真题练习非常有效。凭笔记,我系统地梳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做真题则能我熟悉考试的风格和难度,找出自身的弱点并及时弥补。定期的模拟考试也是必要的,它帮助我在实际考试中保持冷静,合理分配时间。
学习这些科目并非一蹴就,是需持续的积累和反思。我常常会在读书时做批注,记录下自有的想法和疑问,查阅资料或与他人讨论,以此深化理解。我也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聆听专家学者的观点,这对我开阔思路,深化专业知识有极大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