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用的是任汝芬的序列一和红宝书,但我比较偏重前者,尤其是哲学部分,解释非常详细,课后的真题可以让人明白重点之处,而且不同颜色的字体可以引发看书的兴趣,我看红宝书大篇大篇的文字一会儿就犯困。在看书时也要有自己的规划,如每天看多少页,几天看完,几天的通融期(一般不能准时完成,会有小事的耽误,但你可以定一个两天的通融期),这样你就可以比较主动的把握时间,我约定每天20页,后来发现不易完成,改为15页,这样耗时1个月完成,我一般在每天早上花2个小时左右,因为看书易跑神,多是边读边理解,这个可以依个人习惯而定
考研数学方面:
过完暑假之后9月份,此时复习全书看完之后会发现数学已经开始入门了,把课后习题做错的部分再做做,同时回头看复习全书第二遍,重点是第一遍没做出来的再自己做做,第一遍就会的这次也要看看,定义定理可以再抄记一遍,这个这个过程一个月时间也就够了。复习全书上还是没思路的例题和练习题要重点标记。
考研英语方面:
众所周知,英语阅读是解题的关键,而我当时因为紧张导致阅读难以进行。不过还好,我对语言的感觉还在,尽管完形填空可能错误颇多,但由于其分值不高,最终成绩还算过得去。对于英语复习,我的策略是记忆词汇、演练真题和撰写作文。在复习初期,我与许多同学一样,坚决每天背诵图书馆借来的单词书中的几页,并利用扇贝单词应用抓住间隙时间学习。无论重复多少次,词汇的记忆都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习惯需要持续保持。大约从六月起,我开始着手做历年真题,不断重复练习,多次分析并解决问题。我选用的是张剑的英语黄皮书,其中包含的阅读理解80篇和150篇我也购买了,尽管最终未能全部完成。总的来说,考试前要确保手感不减。最后两个月,我开始专注于作文,将作文分解成9个部分,按照各个部分的模板填充内容,最终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学对数据科学至关重要,它是理解复杂算法和模型的基础。在复习过程中,我特别重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两部分。线性代数是理解和操作大数据的关键,要熟练掌握矩阵运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等概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则是数据分析的基础,理解随机变量、分布函数、期望与方差以及假设检验等内容至关重要。
我建议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比如,尝试用Python或R语言进行矩阵运算和统计分析的实践,这样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提前适应数据处理的工作环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预测模型、分类问题等,会你对这些抽象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
再者,数据结构和算法也是这个科目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数组、链表、树、图等各种数据结构,以及排序、查找、图算法等基本算法,对解决问题有直接的帮助。我经常凭编程练习来提升这部分能力,LeetCode和HackerRank都是很好的平台。
机器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算法也需深入理解,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深度学习等。不仅要了解其原理,更要掌握如何调参和优化模型。Kaggle上的数据竞赛是一个很好的实战平台,帮助你在实践中提高。
持续的学习和思考是关键。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阅读相关的研究论文,了解最新的发展动态;积极参与讨论,凭他人的观点激发自有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