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土木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主观题方面,需要背诵的一般分两类,一是书上的知识点,通过前期复习应该已经知道了哪些是主观题的重点;二是一些名师的考前模拟试卷,我用的是任汝芬的《序列之四:最后四套题》和肖秀荣的《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卷》。10、11月时,很多考研机构就出了模拟试卷,一般叫8套卷、10套卷之类,这些试卷的选择题可以做,主观题其实没必要做,因为有不少都是前几年的旧题陈陈相因。我说的那两本书都在12月中旬出版,不要以为它出版得太晚、最后时间来不及就不买了,越是后期出版的书越能体现当年的时事政治,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基础复习。如果有的同学有余力,能把这些模拟题先自己做一遍再背,效果会更好。我就做了一小部分,后来时间紧就没再做,直接背了。有消息说肖秀荣的比任汝芬的押题更准,因为任汝芬的试卷出版稍微早点,考研命题组也看到了,就会有意避开那上面的题;而肖秀荣的试卷出版在命题结束后,和真题相合的可能性大些。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教材看了2遍,结合着数学考研的范围看,课后的练习多做基础题型。看完课本之后开始做复习全书,大概做了3.4遍吧,大部分是基础题型,刷起来很快。660刷了2遍,这本书虽然有些题也是有难度,但总体来说知识点和题型总结的非常好,多刷几遍对于提高数学绝对很有帮助。大概10月份进行专题强化的训练,也一边记笔记,也开始做真题。个人建议数学准备两个笔记本,一个用来整理知识点和常考题型,另一个用来记错题。说来还惭愧,Lz的错题没有坚持下去,知识点倒整理的比较完整,后面直接当教材看了,基本做的题都能从上面找到归纳,也是花了很多精力,欣慰的是这门付出是和收获成正比哒。
考研英语方面:
10月份,可以尝试着自己去做真题,然后分析真题,之后和答案解析比对,分析自己出错的地方,并进行总结,对类似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及下次做到类似的题目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此段时间一定要大量做真题、从真题中找到思路。一定在真题中多看词汇,争取能记住。要知道重点词汇总是反复出现。阅读在二轮期间要保证每周两套卷的量,三轮期间要做好旧题重做工作的同时建议每天真题两篇(一旧一新)模拟题一篇(当然,模拟题应该更加注重阅读文章本身,而非做题。不管怎样,模拟题总没有真题来的工稳。)但在二轮复试之后要保证每周要拿出一个完整下午的时间(两点到五点,和考试时间契合)做一整套的英语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关键。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一门学科,涉及热传导、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三大基本方式。对每一部分,都需深入理解其物理机制和计算公式。例如,傅里叶定律描述的是热传导现象,牛顿冷却定律则解释了对流换热的基本原理。对辐射换热,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重视实例分析和应用。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更为关键。你凭做课后习题或者找一些案例来练习,如建筑物的保温设计、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等,这些都是传热学的实际应用场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更好地理解并知识点。
再者,构建清晰的思维导图。传热学的内容繁多,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帮助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比如,将传导、对流、辐射三个部分作为主要分支,再细分到每个小知识点,这样既能理清逻辑关系,也便于复习时快速定位。
实验技能的培养不容忽视。在浙大的课程中,实验室实践是重要组成部分。凭实验,你直观地观察和验证理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的撰写也能锻炼逻辑思考和表达能力。
持续的自我挑战和反思。定期进行模拟测试,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并按结果调整学习策略。每次错题都要深入分析错误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还是解题技巧欠缺,针对性地进行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