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生物与医药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复习是从暑期开始的。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我会通过观看政治课程来舒缓压力,毕竟长时间埋头苦读会让人感到疲惫和压抑。初次阅读时,我进度较慢且仔细,第二次则是为了填补知识空白,第三次则用于强化记忆。我主要使用的是肖老师的全部教材,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历年真题解析、以及最后的肖四和肖八。到了后期(大约十二月中旬),我搜集了一些考研机构的预测题目,但仅挑选了一些选择题来做。考试后我对了答案,发现论述题部分表现尚可。因此,我深信选择题是关键,它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环节;相比之下,论述题的得分差距不会太大。对于论述题,我只背诵了肖8和肖4的部分内容,由于这两本资料中的论述题数量庞大,而备考后期时间紧迫,所以我选择了精简版的资料。我认为资料的质量远胜于数量,无需购买所有考研名师的试题集,选定一位导师并持续跟进就足够了。后期可以适当购买些预测题,多做一些选择题,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薄弱之处。
考研数学方面:
一直对数学感兴趣,数学成绩也一直挺好,本科学的金融,数学上数学分析啥的,整个大学过去,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所有数学都是满绩点。数学这块我用的参考书是李永乐的三套装:复习全书分阶训练、660题、真题。每天三个半小时复习时间按部就班的来,等到各种套卷出来可以选择的做。我当时除了这三套装,还做了张宇最后八套卷,最后四套卷,然后就差不多考试了。针对数学错题,我建议做题做倦了的时候拿出来看,类似题不会做时候拿出来看。
考研英语方面:
单词非常非常重要,如果单词不认识,即便再有方法技巧也是白搭。刚开始我只被单词,第二遍时我就结合下面的例句背,尤其是熟词僻意的,第三遍就可以看看例句上做的笔记然后着重记单词,单词书至少要过三遍,我当时从第一页背到最后一页然后第二遍从最后一页背到第一页反反复复。然后就是做题,刚开始我用张剑的150篇基础篇练手,慢慢熟悉做阅读的流程,但是不建议多做。后来我买了04年以前的真题练手,做了几年的试了试,就直接开始做04年往后的真题。如果大家时间充裕建议大家把1997到04年的真题做一遍,把里面不认识的单词好好查一遍,里面的长难句之类的分析一下,然后再做近几年的真题。我当时做真题时分五步走(1、自己先做,然后对答案,自己先找错因,但往往很难找到。2、弄懂原文,包括单词和长难句,分析文章结构。3、再回到原文,准确定位,找到答案。4、结合黄皮书的分析,将各个错误选项的原因归纳出了。5、翻译原文,但是时间太紧,这一步没坚持几天。如果大家时间充裕,建议第5步要好好完成)考前做做模拟题。作文。因为英语是北京的统一阅卷,所以我自己模仿真题写了两句套话,其余的都是自己现场发挥。当然这来源于平常的积累,我在做真题的时候,会摘抄其中比较好的句子或者词组,然后整理在一个本子上,考前背背。完型填空。考试时完型最后做,即便是蒙也要涂到答题卡上,说不定就蒙到几个。我是还有10分钟交卷的时候做的,最后5个选项直接就是蒙上去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生物学是一门涵盖了细菌、真菌、病毒等微小生物的学科,其核心在于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复习阶段,我特别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微生物的基本分类系统、繁殖方式、营养类型等,这些都是构建整个微生物学框架的基础。
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是考试的重点,包括碳、氮循环,发酵过程,呼吸途径等。这部分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因很多实际问题和实验设计都会涉及。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也是常考点,理解不同阶段的特点对解决实际问题大有裨益。
再者,微生物的遗传与进化,特别是基因重组、转化、转导、噬菌体感染等机制,是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研究微生物进化的关键。这部分需结合分子生物学的知识来深入理解。
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包括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免疫反应等,不仅在理论上重要,也与医学实践密切相关。复习时,我会将这部分与临床案例相结合,提升理解和记忆效果。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首先是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思维导图,帮助把握全局。其次是多做笔记,整理重点难点,尤其是教师强调的内容。再次,定期做题和模拟测试,检测学习效果,并暴露弱点。积极参与讨论,无论是线上论坛还是线下小组,都能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