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到九月初才着手复习政治,使用的教材全部来自肖秀荣,包括精讲精练、1000题、四套卷以及八套卷。由于时间紧迫,精讲精练只看了一遍,每读完一章就会配套完成1000题的部分题目,每天大约投入两个多小时在政治学习上。在此期间,我自行挑选了部分内容进行记忆,其中还有一本小册子供额外参考。1000题我仅完成了一次,错误的题目未能再次回顾。由于起步较晚,我没有完整做完八套卷,而是直接转为背诵题目,大致在考试前的十天左右开始背大题。八套卷的内容我已尽可能地熟记,而四套卷则只能挑一部分来背。因此,强烈建议提前开始政治复习,尤其是重视肖四和肖八,并且不要忘记关注时政。
在十一月,我疯狂地做历年真题,从头到尾一套不落地做了几遍。这样的练习使我对考研政治的整体脉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完成真题后,我专心研究它们,不过不必过于纠结于正确答案,关键是要找到解题的思维模式。多做题就能培养出答题的感觉。另外,推荐购买石磊老师的1500题作为辅助练习。
考研数学方面:
大学两年的数学期末考试都是背卷子混出来的,准备考研后重新买教材重新开始学。我从大三上学期就开始准备数学,很惭愧的说我一个学期就学了高数上册前两章,我本来自身对数学这门学科就很很很不擅长,入门也难吧,有时候差不多一个晚上看一页才能勉强看懂,但基本上我每一页都有不懂的题目,课后题更是百分之80都搞不懂,就换了种方式,看一章课本,不做课后题,直接看一章复习全书。结果更惨,我每一页都有一半看不懂,一个寒假就啃了第一章。我看数学很慢,虽然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看,但是因为不懂的太多根本看不走,因为我基础几乎为零,所以我根据我的情况从最简单的开始重新复习,我这才开始慢慢学懂考研数学,跟老师学了得有百十个课时,做了很多真题,这才能从最开始的三十分考到现在的一百三,活生生提高了100多分。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考研的核心是词汇,我认为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我们的最终分数。时常有人声称即使不完全理解文章也能答题正确,对此我不敢苟同。对于那些英语基础较弱的人来说,扎实的词汇基础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在暑期实现显著的进步。我选择的是绿色封皮的随机排序版词汇书,实际上任何一本都相差不多,因为常考的词汇就那么些,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记忆,并且牢记于心。我有个习惯,每背诵完一遍,就会在书的首頁空白处做个记录,标出这遍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以此激励自己。到了十月份,我已经完成了整整十二遍的记忆。之后直至考试前夕,我又重复了几遍,算下来至少十五遍。因此,对待单词,要做好长期奋战的心理准备。由于真题数量有限,我们需要额外购置英语模拟题来提高阅读量。处理模拟题的方式基本与真题相同,只是不宜过于纠结细节,毕竟模拟题的准确度无法与真题相比。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最关键,重要的是掌握解题过程,积累实战经验,找到解题的节奏感。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融合了数学、物理和工程实践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系统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这个科目的重点内容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两大部分。经典控制理论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的建模、稳定性分析、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等内容;现代控制理论则涉及状态空间法、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等更深入的内容。
对经典控制理论,理解和掌握传递函数、根轨迹图以及奈奎斯特稳定判据是非常关键的。你需能够熟练地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凭这些工具来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频率响应法也是评估系统性能的重要手段,理解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以及它们与系统性能的关系至关重要。
现代控制理论部分,状态空间模型是最基础的,要能从输入输出模型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并进行控制器设计。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是解决一类优化问题的方法,需理解并掌握拉格朗日函数的构造和最小化过程。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则是判断系统长期稳定性的重要工具,理解和应用李雅普诺夫函数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动手做题。自动控制理论涉及到大量的计算和画图,只有凭实际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也很重要,尝试用MATLAB等软件进行仿真,这样既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阅读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这对拓宽视野和提升理论深度都非常有益。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一个学习伙伴,共同探讨问题,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