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国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准备工作大约从10月初才启动,起步较迟,因此我需要在政治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虽然我在政治考试中的分数并不突出,可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不过,我要强调的是,政治复习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艰难。初期,我做了肖秀荣的1000题,初次尝试时,几乎每三题就错两题。但随着反复练习,逐渐能捕捉到试题的脉络。千万不能轻易放弃!至于主观题,我主要背诵了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考前压力山大,甚至出现失眠,但实际上试卷上的大题并没有刻意刁难。风中劲草的第一册提炼了关键点,对我有些帮助,第二册是习题集,第三册是答案(我没有怎么用它来做练习,所以不做过多评价)。而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由于时间紧张,我没有完成背诵,但在选择题部分还是有一定助益的。
考研英语方面:
在一战期间,我对英语作文的投入不足,但在二战时,我深感其重要性,于是提早开始每日研读汪江涛的高分写作,并积累了大约15篇大作文和20篇小作文的背诵材料。同时,我也动手练习了几篇文章,避免依赖万能模板,而是自备了一些句子结构、框架和精彩语句。考试时,我能保持冷静,将所学自如运用。我认为,大量背诵是必要的,关键是要熟悉并能灵活应用,这样无论面对何种主题,都能游刃有余。
对于阅读部分,连续两年我都坚持使用丁晓钟的超精解,二战期间也参考了何凯文的方法,但我仍然认为丁晓钟的解析最为深刻,有助于构建思维模式,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我反复研习英语真题至少六遍,没有涉及任何模拟题,全心全意挖掘真题的精髓,到最后甚至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考试时我并未感到紧张,反而十分从容地完成了所有题目。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国学文献基础》,这门课程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包括但不限于《诗经》、《尚书》、《礼记》、《易经》等。我认为,理解和解读这些文献的关键在于深入研究其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熟悉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也至关重要,这将帮助准确理解文意。我建议大家多读、多背、多思考,尝试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经典,这样既能加深记忆,又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国学综合知识》则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儒、释、道、法、墨等各种思想流派,以及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对这类科目,广泛阅读和系统整理是关键。你选一两本权威教材作为主线,辅以其他书籍或论文进行深化。我习惯于制作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框架。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帮助你巩固记忆并发现自有的弱点。
在实际学习中,我还发现参加学术讨论和实践活动非常有益。参加相关的学术社团,参与研讨会或者读书会,凭与他人的交流,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国学,提升自有的理论素养。有机会,尝试撰写论文或做些小课题研究,这将对理解深度有极大的提升。
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哪一门科目,坚持和热爱都是最重要的驱动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自己,你会发现,每一步的努力都将化为成功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