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进入十一月,我开始了第二轮复习,主要集中在解决历年试题。我使用了肖秀荣的《命题人讲真题》来练习,完成了选择题部分。虽然我没有足够的时间解答主观题,但我会思考并记录答题思路,因为我认识到实际写作与构思是不同的体验。期间,我还购买了肖秀荣的《考点预测背诵版》和《形势与政策》。前者对我而言效果有限,而后者我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肖秀荣教授在他的公众号上会发布最新的时事内容,直至十二月,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考试题目。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大家不应过度依赖所谓的大胆预测,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此。接近考试时,我发现几乎每个人都在背诵肖四(至少在我所见的情况下,图书馆外每晚都有成群结队的同学站立着背诵,景象十分壮观)。诚然,肖四对于主观题的解答提供了素材,背诵它确实很有帮助。然而,我们不应以押题的心态去背诵,误以为只靠肖四就能万事大吉。
考研数学方面:
我早早地就开始涉猎数学书籍,不过阅读进度并不迅速,大约是从七月份才真正系统性地研读。我采取了一种方法,每读完一章,就配套完成那一章的所有习题,对于错误的部分,我会用标记圈出,并将它们整理进专门的错题集里。我使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蓝色用来抄写题目,黑色记录答案,而红色则用来标注关键知识点和注意事项。整理错题时,我不再重复抄写同类问题,而是挑选一两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这样既能避免疲劳,又能在回顾时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在暑期期间,我会边学习边记忆重要的公式和定理。暑假结束后,我进入了强化训练阶段,开始做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包括17年的五套超越题,张宇的8+4和400题中的5套,以及李永乐的6+2,从2004年至20年间的真实试卷,我每天都坚持做一套。到了十一月中旬,我与一位同伴约定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套题,尽管我们的交流仅限于网络,但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鞭策作用,想偷懒时就会想起彼此的约定。每做完一套题,我都会至少回顾两遍,深入分析每种题型,因为之前只顾着做题的乐趣,结果到了真正的考场却无法辨认出来。实际上,有些大题在模拟卷中已经出现过,我都一一记录下来,在考试前再次复习,以加深印象。这种方法的效果非常显著。
考研英语方面:
针对作文、翻译以及新颖题型这三个部分。对于新颖题型,我们有专门的训练方法,完成历年的真题后再做一些额外的练习就足够了。至于翻译,我没有进行特别的操练,只做了真题里的翻译题目,再加上张剑最后五套试卷中的翻译,这些已经非常充分,无需再购买其他的专项训练材料。作文是个大项目,模板必须由自己来归纳,参考一些优秀的语句即可。今年的作文题目出乎意料,我准备的模板只有少数几句能用上,大部分情况下考试时都需要依靠现场的创新发挥。
考研专业课方面:
“固体物理”是一门深度探讨物质微观结构及其对宏观性质影响的学科,涵盖了晶体结构、能带理论、磁学、超导等多个核心领域。在复习时,理解和掌握晶格振动、电子结构以及能带理论是至关重要的。晶格振动部分,理解布里渊区和声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热力学和电学性质;对电子结构,要深入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能带理论,尤其是半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至于超导,BCS理论的基本概念需熟悉。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实践出真知”。除了教材外,做大量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固体物理学》(黄昆)这本书中的习题涵盖了大部分基础知识点,凭解题深化理解。利用网络资源如MIT OpenCourseWare等获取更多的练习题,帮助拓宽视野。模拟实际问题,如设计和分析材料的电子结构,也能帮助更好地应用理论知识。
理解并记忆基本公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公式的物理意义。例如,费米-狄拉克分布函数不仅仅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它描述了电子在不同能量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反映了固体的热力学性质。
再者,定期回顾和自我测试也是提升效率的好方法。我会定期整理笔记,把学到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能巩固记忆,又能清晰地看到知识间的联系。定时做一些模拟试题,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
团队学习不可忽视。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互相讲解不同的理解角度,往往能激发新的思考,带来意想不到的启示。好的学习氛围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