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统计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等教育部大纲下来开始复习的。九月多。按照大纲先浏览一遍看大概考什么。然后配合肖秀荣1000题,和徐之明的梯度习题来练习。徐之明的题目是每看完一节开始做,为了巩固知识点。肖秀荣的题目就隔断时间再做,来判断你哪些知识点没有记牢。把错题标记,反复做。等到十一月开始涉及大题。用的是肖秀荣的小册子,好像是叫知识点背诵。大概背了背,然后看了看1000题和梯度题里面的大题,熟悉答案里面一些不断重复的话。接着等到热点出了开始看热点。最后在十二月,各种押题卷会层出不穷。用的肖秀荣四套,顺便买了本真题稍微做了做,看看前几年考了什么,然后大题答案是个什么套路。今年肖四还是猜对了一问原题。其他的也有些许涉及。但总的来说,政治得高分主要靠选择题,大题比较主观,再一个只要言之有理基本上都是会给分的,不一定按标准答案给。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用的是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看了三遍,最后做一遍真题,就直接进考场了,数学的话,基础很重要,我自己看的三遍书每一遍都有新的收获,看书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醒的积累,做笔记。而且真题很重要,这么多年考下来,知识点并没有变化很多,多研究真题,看命题人爱出的知识点,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看书做题的时候要随手做笔记,考试前翻一翻,可以大概知道自己的薄弱点在哪里。
考研英语方面:
如果要重新接触英语并找回感觉,我会建议挑选一本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无需过于深入,做题、看答案,关键是理解解析,找出错误所在。我个人使用的是考试虫的阅读部分,包含四篇阅读和一个新题型,前三篇相对简单,第四篇稍难,仅作为练习阶段使用。对于张剑的150篇,我不太推崇,我购买的基础训练篇虽然题型与真题有些相似,但有时答案缺乏信服力,因此只完成了一些单元。而提高篇据同学反馈,生词量较大。我在八月开始做起1991年的真题,直至2000年前的都当作练习,因为它们比其他参考资料更为可靠。首先做题,查看准确率,接着分析错误选项的成因,一直做到2002年。然后回头再做一遍。我的方法是逐句翻译,大致在原文上写下含义,对照标准译文校对。这个步骤很耗时,但很有益处。刚开始翻译时可能会感到困扰,但坚持下来,几年后你会看到显著的进步,同时提升了翻译技能,无需额外花时间练习。完成1992-2002年的翻译后,我转做2003-2008年的真题,同样流程,但在翻译上更加自如,尤其是2005年后,只需处理少数复杂句子,翻译准确度和理解阅读答案的能力大幅提升。我预留了最后三年的试题用于最后一个月的自我评估。这样做完一轮,你会发现第一轮的答案已淡忘,所以请放心大胆地做真题。在第二轮中,重点是分析题目,探究正确选项为何正确,错误选项为何错误,错误类型是什么。同时分析文章结构,划分段落,理解每段主题。此轮结束后,开始第三轮,快速浏览文章就能把握整体框架,继续做题。实际上,若能每天专注投入,加上词汇记忆,时间并不会过多。所以提前开始真题练习并无坏处!最后一轮,我会大声朗读真题,边读边思考文章结构,增强阅读感。最后提醒,在最后一个月集中精力准备作文的同时,切勿忽视阅读,至少每日要阅读一两年的真题。这种方法可能费时费力,短期内成绩进步不显,但从我和周围同学的实际经历和最终分数来看,确有一定成效。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统计学基础是统计学的核心,它涵盖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推断等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原理至关重要。你需深入理解随机变量、概率分布、期望、方差等概念,因它们是后续高级统计理论的基础。对这些基础知识,我个人建议多做习题,凭实践来加深理解。
统计推断部分,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这是统计学中的重头戏。你需熟练掌握t检验、Z检验、卡方检验以及ANOVA等多种检验方法,并能按实际问题选合适的检验方式。这部分需大量的练习和应用,做到灵活运用。
再者,回归分析是统计学基础中实用性极强的一部分,无论是线性回归还是逻辑回归,都需你理解其背后的模型构建和假设检验过程。要熟悉R或者Python等编程语言,能够进行实际的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这在实际研究中非常有用。
非参数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也是不容忽视的部分。非参数统计不受数据分布形态的限制,时间序列则常用于预测分析,这两部分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有广泛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理解比记忆更重要。统计学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是需理解和应用的科学。我常常凭解决实际问题或案例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定期复习和做模拟题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帮助你在考试时快速准确地找到解题思路。
不要忘记,课堂笔记、教科书、参考书籍以及网络资源都是学习工具,合理利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共同讨论往往能带来新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