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对政治复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以下是我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1. 官方教材,我称之为“红宝书”2. 肖秀荣编写的“命题人1000题”,我反复做了三次3. “命题人讲真题”,同样是肖秀荣的作品4. “风中劲草 核心考点”,虽然内容概括得很好,但排版紧凑且色彩繁多,导致我看一会儿就头昏眼花,因此并未深入阅读5. 肖秀荣的“冲刺8套卷”6. “终极预测4套题”,也是肖秀荣的著作7. 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8. 另外还有任汝芬的“最后冲刺10套卷”,但我觉得题目质量一般9. “命题人考点预测”,这是一本小巧的册子,适合用来背诵10. 关于时事政治的部分,我选择了海天出版的资料11. 还有启航的“20天20题”,在考试前10天,我每天都复习四道题,反复看过两遍学习策略如下:1. 扎实基础阶段:首先,九月新版“红宝书”发行后,我用了约20天的时间逐页阅读,平均每天读17页(大约两章)。我会在早上去阅览室,看完一章就做对应章节的练习题(注意!我习惯在草稿纸上做题,因为需要多次复习)。对于错误的题目,我会在题目前标注一个三角形,在答案中标注并用高亮笔突出正确部分,同时在“红宝书”原文中也做好标记。经过短暂休息,我开始了第二轮阅读,这次遇到错误会立即回查“红宝书”。继续标记错误。第三轮,我不再查阅“红宝书”,而是每天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更多练习题,持续标记错误。此时,“红宝书”基本上可以搁置一边,而习题集和答案已经足够突显关键点了。我喜欢把答案和习题分开,这样我的书看起来就像普通的书一样,即使在图书馆也没人能猜到我在准备考研。2. 巩固提高阶段:我在暑假买了“命题人讲真题”,但由于那时无法专心,所以我等到11月中旬才开始每天做两年的真题,并初步接触分析题,先自己思考,然后再看答案。3. 预测试题阶段:完成真题后,各种预测题纷纷出炉。按照上述顺序,我完成了任汝芬的“最后冲刺10套卷”、“肖秀荣的冲刺8套卷”、“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以及“肖秀荣的终极预测4套题”。我几乎每天上午都会专注复习政治,因此通常不止做一套题。所有这些试题我都至少做过两遍,其中“肖秀荣终极预测4套题”的分析题我仔细书写并核对了答案。同时,我会再次回顾“1000题”,重点关注之前做错的题目。4. 背诵记忆阶段:时政书籍出版后,我在四天内迅速浏览完毕。接着,我开始研读肖秀荣的考点预测手册,边看边记。至此,大部分工作已完成,你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调整后续步骤。为了强化记忆,尤其是纠正易错知识点,我会安排时间重新查看“1000题”的答案,不再看题目,只关注答案,特别是我当时做错的题目的解答和旁注。通过这种方式,我确保理解并区分了那些可能引起混淆的概念。
考研英语方面:
我英语基础一般,考的分数算比较高,除了运气,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方法啦——背真题的阅读。我想了背真题阅读能有飞跃是有道理的。一是背阅读搞定了单词。真题是最权威的,胜过任何机构的资料任何单词书。背完阅读,最重点的和常用的单词就掌握了,与其背厚厚一本单词书里你不知道哪个常用或某个词哪个意思常用,不如上真题。但不代表你不背单词书了,那是基础啊~只是真题更重要。二是背阅读搞定了长难句,每个单词都认识但是句子读不懂,原因在于不会断句,语法不好的这会儿没时间可以不用补了,会断句就可以了。背阅读就要求了你每个句子都要弄懂不然背不下来的,而且背多了语感就出来了。三是对于把握整个文章的结构和行文有好处,每年阅读都是从经济学人等刊物直接截段落拿过来用的,这些刊物的结构和行文风格多熟悉一些,对于理解是有帮助哒。我用了近500字在讲一件事——背近10年阅读真题,可见真的很重要啦,这是英语高分的精华啊啊啊。而且做到不难,我每天早上背一篇,1个半小时左右背完。背阅读的时候我心里的暗示是,英语只要背完了这40篇阅读就没问题啦,好像是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保证,很安心呐,不会在英语上太焦虑。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不仅是一门理论课程,更是一种思考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唯物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等,是基础。我建议深入研读《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经典原著,结合当代社会实际进行思考。在复习时,我经常做的是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凭讨论和分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生动。关注最新的学术动态和政策解读,也是提升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历史脉络和主要事件。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我通常会先构建一个时间线,在这个框架下填充具体的历史事实和人物。要注重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理解各个时期的历史特征和历史任务。对重要的历史事件,我会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这样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全貌。
这两门科目都需大量的阅读和思考。我推荐使用思维导图来整理知识点,这能帮助清晰地看到知识结构。定期进行自我测试和模拟考试也很重要,这帮助了解自有的弱点,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我特别强调实践性学习。参加学术研讨会,阅读相关论文,甚至自己尝试写作,都能提高理论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也能激发新的想法,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