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材料与化工硕士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是一门性价比很高的学科,也就是说我们投入较少的时间就可以获得不错的分数,去年我是从7月开始复习政治的,9月到10月我翻了两遍上课记得笔记,大概每天半小时吧。10月份开始做1000题,到11月上旬只做了一遍半。然后肖八出来了,因为浓缩就是精华而且实在没时间把1000题再做一遍了,于是直接上肖八的选择题。(没有背大题)肖八的选择题HIN重要!!!我每做完一套都把那些自己没记住的小知识点抄在了小本子上,平时吃完饭休息的时候就看看,我觉得这种频繁的复习是个很有用的小诀窍!开始时我一套要错5,6个,分数都在30+,做到第四套之后基本都在40分及以上了。然后12月初肖四也出来了,这个大家也一定要背啊!肖老爷子每年几乎都能命中3道左右!肖四的大题答案繁乱需要自己整理一下,刚开始时我差不多1个半小时背两道,后面背熟了就35min一道。由于时间不够自己也就只背了一遍,但是上了考场发现大题写起来还是很顺手的!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这门学科,既充满成就又可能带来挫败感,要求学习者具备深入探究的精神,保持冷静,并且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断复习和自我检查。从9月初开始研读教材,到了10月20日转而投入历年试题的练习,平均每天解决三四套题目,其余的时间则用于整理错误并重温相关概念。我完成了30年的全部真题,如果时间紧迫的话,从近几年的开始做起也是可行的,早期的试题相对较简单,与当前的难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模拟题,我并未投入太多精力,印象并不深,直至考前几日,我仍在回顾真题中的错题。我的推荐是以真题为核心,彻底理解掌握,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量做些模拟题以提升水平。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应确立个人的解题策略,专注于在考试中快速攻克关键题目。
考研英语方面:
我先前的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足,实战演练时真题得分也很理想,然而最终的考试结果却远远低于我的期望值。自我反思后,我觉得症结可能在于写作环节。我要提醒各位,写作绝对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掉以轻心,必须融入到日常的复习计划之中。对于英语学习,我没有做模拟题,只专注于真题训练,再次强调,真题至关重要。由于时间紧迫,我只反复练习了两次。这两次主要针对阅读部分,它包含了五个小题,总计50分,其权重之大显而易见。起初,我每日处理一篇阅读,细致研究答案解析,摘录关键和陌生词汇,并在空余时间记忆。说到记单词,因为时间有限,我没来得及完整通读一遍《红宝书》,而是利用手机上的单词软件,在图书馆排队或早晨半小时里背诵,同时还会复习从真题中挑选的重要词汇。即使到了考试前一天,我还没能完成所有单词的记忆,但在实际考试中并未遇到太多理解难题。这完全取决于个人时间安排,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多翻阅几遍单词书自然更好。第二次做真题时,我会一次性完成整套试题,包括完形填空、阅读、翻译(作文除外),每周两套,完成后详细分析解答。其实考研英语阅读的部分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多练几次就能摸索出来。我的阅读通常会错三题左右,有些年份的真题甚至全对或仅错一两题,这样的准确率我已经很满意了。因此,我认为英语分数不高的原因可能是作文,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切记!这是惨痛的教训!开始时可能会犯较多错误,但随着练习的深入,你会逐渐提升,不必过于焦虑。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力学是一门研究固体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的学科,它涵盖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三大主题。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基础,比如应力、应变、弹性模量、剪切模量、泊松比等。对这些概念,不仅要知道它们的定义,还要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了解并掌握各种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至关重要。例如,拉压、扭转、弯曲、剪切四种基本受力状态,以及相应的强度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准确地画出弯矩图和剪力图,这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
再者,了解材料的失效形式和破坏理论也是材料力学的重点。如屈服准则、断裂力学等,这些理论帮助预测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疲劳破坏的概念也需深入理解,因它在工程应用中极其重要。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实践”是最好的策略。对每一个新的概念或定理,不仅要它的表述,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凭大量的习题练习来巩固理解和深化记忆。河海大学的试题通常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所以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尝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分析桥梁的受力情况,或者探讨某种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能,这样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团队学习也很有帮助。你和同学一起讨论难题,互相讲解不同的解题思路,这样不仅能提高自有的表达能力,也能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