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用的方法是先详细学习一次精讲精练,再浏览一次知识点提要,最后重复两次风中劲草的资料。完成精讲精练的部分耗时两个多月,需要合理规划时间,我在这方面稍显滞后。由于风中劲草还未发行,我在看完精讲精练后立即回顾了一次知识点提要。然后,我加速进度,在考试前一周完成了两轮风中劲草的学习。阅读时,尤其第一次,重点在于理解和消化,比如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分,必须理解并牢记。接下来的几次阅读侧重于记忆各个具体知识点。第四次则是为了巩固大的知识框架。这里分享一些策略:首先,边读边做笔记,迅速区分相似概念间的差异,并将它们记录下来,多次复习能加深印象。其次,阅读时需仔细辨别概念,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这类易混淆的术语,许多选择题正是通过文字细节来考验你的专注度。最后,重复阅读次数越多,记忆就越深刻,因为政治科目中的填空题往往涉及众多细微知识点,建议至少读五遍以上。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说实话数学考完心里很没底,因为平时练习经常犯计算错误,考试的时候万幸没有出现太多。数学的复习是按大路子走的,课本过一遍,课后习题做一遍,这个过程很长,大概用了两个多月。我是理科生出身,但是毕竟很久没学,所以这个过程其实相当艰难。最重要的是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和梳理。因为实在没有时间整理错题,所以就在每部分过完之后整理了易错点。然后就是李永乐的大白本,这个过程更为艰难。个人感觉大白本的难度是略高于真题的,知识点的运用也更加灵活和复杂。不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历了这个过程,数学复习的路就完了一大半。时间充裕的话大白本可以过两遍,但是我实在时间有限,过了一遍就进入了冲刺阶段。这个时间主要是套题模拟。先是历年真题来两遍,然后是李永乐的6+2和最后10套题来两遍。最后历年真题再来一遍。考前大半个月基本保持一天两套的节奏,保持手感。说良心话考研数学并不难,最怕的就是计算失误和考场发慌。
考研英语方面:
在英语学习中,首要任务无疑是积累词汇。然而,面对那些只有单词和释义的书籍,我常常看了一会儿就觉得疲倦;尝试记忆单词、释义再加上例句,内容繁多,往往导致我在第二天几乎全然忘记。与同学交流心得也无法有效克服遗忘问题。实际上,考研所需的词汇量大约只有3000个左右,而大多数大纲和参考书列出的则是五千甚至更多,这无疑加大了记忆的难度。专注于这些核心词汇,它们仅涵盖考研相关的含义,顿时让我感到轻松不少,我的词汇难题就此迎刃而解!
按照导师为我制定的计划,起初每天攻克一个单元的单词;次日,我会复习前一天的内容,并学习新的单元。经过两三个轮回,我可以逐渐加快进度,比如第一天学习1到3单元,第二天则学2到4单元。备考期间直至考试前一天,都要坚持不懈,并结合做真题,你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稳步的进步。
另外,我想提醒大家不必过分专注于翻译部分。依我的经历来看,如果你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升,翻译得分自然也不会差。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涵盖了晶体结构、相图、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等多个方面。其中,晶体结构的理解是基础中的基础,你需熟悉各种晶体系统,如立方、四方、六方等,并能熟练运用布拉格定律解析X射线衍射数据。理解和掌握相图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它涉及到材料的平衡转变和加工工艺的选。
在力学性能部分,了解弹性、塑性、韧性、脆性等基本概念,深入理解杨氏模量、泊松比等参数的意义,对疲劳、蠕变等现象的分析也是不容忽视的。热学性能如熔点、比热容、热膨胀系数等,需结合相图进行理解。至于电学性能,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区别及其性质,特别是电子结构对材料导电性的影响,是必须掌握的重点。
学习方法上,我强烈建议大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阅读教材并做笔记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动手做实验,凭实验去直观感受和理解材料的性质。定期做模拟题,不仅能检验学习效果,也能训练你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困难时,别忘了寻求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他们可能会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题思路。
再者,利用网络资源,如学术论文、在线课程等,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材料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时刻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将理论知识与现实世界的问题联系起来,会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